《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讨论》课题中期总结一、 讨论背景及意义 在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 (1)教与学中的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数学很有用,另一方面学了数学不会用; (2)老师无视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用拉平取齐的方法要求两头学生向中等生看齐,致使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原地踏步,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吃不了”而苦恼厌学; (3)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且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加能力不强,独创精神和负责态度欠缺,以致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感到困难,富有制造力的数学优秀学生难以脱颖而出。 我们的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进展。”同时,我们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沟通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非常重视数学新课的设计,对课堂练习重视的不够,而学生在平常的课堂上一般对新课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能否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就不能预测了,针对这个问题对练习的讨论尤为重要。二、过程设计我校为了推动我校科研科研工作,参加了白云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分层指导的有效性讨论》课题的子课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题组设计的有效性讨论》。在学校课题启动后,我们根据低中高年级成立了课题小组,仔细学习了区学校的总课题方案,对比新的课程理念,经过全面的课堂教学分析,反复了思考,最后确立了《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讨论》子课题。为了顺利有效地开展讨论,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并进行了具体分工。课题组成员通力合作,积极搜集资料,查找理论依据。由董国洪校长拟稿,制定了课题方案,经过课题组成员讨论,完成了开题报告。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我组老师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学习。学习了课改《纲要》、《数学新课程标准》、及有关书籍和文章;与当前课改紧密联系的优秀课例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认识水平。观看了特级老师吴正宪《统计中的平均数》等课例的录象,学习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做到定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让课题组成员深刻理解了《小学数学课堂练习题组设计的有效性讨论》课题中讨论项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进一步增强科研能力,建立科研信心。组内定期开展科研活动,为了保证开展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