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对地表形态塑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我们称之为地质作用。根据能量来源的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一、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热量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1)地壳运动:① 运动形式:a.水平运动:造成岩层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b.垂直运动:造成岩层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两种方向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过程缓慢,不易察觉,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2)岩浆活动:① 形式:主要有岩浆喷出(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两种形式只有喷出地表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但作用微弱。而喷出岩又分为裂隙式(线状)喷发或中心管道式(点状)喷发。(3)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高温高压)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3.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二、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能量太阳辐射能(二)作用力: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三)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1.风化:风化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温度、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进行分解,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实质是“大块变成小块”注意:风化不过多与风联系,风化之后的产物我们称之为风化壳,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从地表风化壳厚度来看,温度高,水分多,植物茂密的地区风化壳厚度最大。在干燥的环境中,以物理风化为主;在湿润的环境中,以化学风化为主,物理风化主要受温度变化影响;化学风化受温度和水分变化影响都较大。2. 侵蚀: 风化物被带走,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依据作用主体的不同分为:(1)流水侵蚀、溶蚀: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侵蚀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 V” 型谷 ,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等)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2)风力侵蚀: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3)冰川侵蚀:冰川侵蚀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