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学反思〔5〕语文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同学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时机:逛大路,大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处处都可以学习 语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不少同学对语文失去了爱好。在此 对同学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 其一,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生疏不够。语文是根底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学科,学好语文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远非如此。 其二,囿于语文高考的试卷模式。学习语文,就是在学习表达力气,其中包括口头表达力气和书面表达力气。长时间地在字、词、句中转悠,我们同学的表达 力气会有怎样的提高呢?我们把语文学科分成几大板块,弄得七零八散,与真正的文学早已相去甚远。在这样的教学中,语文素养真是无从谈起。 有的同学不能正确生疏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育同学的听、说、读、写力气。而这些力气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 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 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同学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生疏,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留意观看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 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生疏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很多事实证明,同学是在阅读课外读物的根底上增加了学习语文爱好,进而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语文成果的。看来,要提高同学的语文素养,首先要增加阅读时 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增加阅读时间,扩大阅读视野,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思想。但由于时间的 关系加之外界诱惑很多同学很难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因此,我的尝试常常无疾而终。 学习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同学自主学习的过程。我想今后还要坚持预习和复习的整理本的检查和检测,让同学在预习,复习以及课堂学习这几个环节上能 环环相扣,进一步培育同学的学习责任感,真正充当起的仆人。当然,培育同学学习的自想法识,仅仅是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我情愿在实践中连续探究。 反思我的语文课堂,很多状况下存在着喧宾夺主的现象,我总是自觉和不自觉地表达着主角身份,要了解同学的状况,总是满足于课堂上几个活泼分子的反响,依靠 于课后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