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生物与环境专题一 种群和群落【最新考纲】 1.种群的特征(Ⅰ)。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4.群落的演替(Ⅰ)。 1.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依据,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渔业捕捞中,让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 K/2 的原因是 K /2 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 群的数量能迅速恢复,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S”型增长曲线的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4.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种群能达到的最大值是种群在某一时间点出现的最大值,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大于环境容纳量。5.在自然界中,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6.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则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在水平方向上,群落的不同种群常呈镶嵌分布。7.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相比,时间往往比较短的原因是次生演替开始时,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8.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9.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思考答案 思考一:增长率是新增加数量与原种群数量的比例,只是一个比值。增长速率是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在种群基数比较大的情况下,增长率虽然不变,但增长速率却很大。思考二:不是,垂直结构是描述群落的特征,是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的分层现象和种群的空间结构无关。思考三:黑光灯诱捕法,逐个计数法、抽样检测法、取样器取样法等。思考四:前者主要指同一地段上不同生物的分层现象,后者主要指在不同地段上由于环境差异造成的不同生物的分布不同。思考五:不能取平均值,丰富度指物种数目多少,要对不同样本所得到的物种数进行不重复累加。具体到某个物种种群密度调查时才用取平均值计算。思考六:二者属于演替;前者是人为或非人为干预下的逆向演替,后者是人为干预下的正向演替。考点 1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一|线|考|情【样题 1】 (2019·全国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