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怎样突破难点一、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谁能把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谁就是教育家。'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碰到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同学找不到突破口,依据同学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感觉很难,这就必须要我们〔老师〕想办法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搭建解决问题的支架,使问题化繁为简,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突破难点的目的。如八年级上册的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公理的教学,同学不明白证实两个三角形全等为什么要用三个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制定〕问题:1.一条边相等或一个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只满足一个条件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2.两个条件包括哪几种状况?满足两个条件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等吗?三个条件包括哪几种状况?满足三个条件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这样,让同学沿着老师制定的台阶,拾级而上,层层推动,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 二、引导同学动手操作实验突破难点 由于同学数学知识的局限和思维能力的局限,有些数学问题,尤其是几何问题,单凭纸上谈兵,同学还是很难明白。我们可以让同学动手操作实验,寓教学于活动之中。例如在"勾股定理'教学中,老师可让同学操作实验:用四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同学在动手操作活动中,显然已经明确了勾股定理的发生过程,同时又掌握了证实方法;又如教学"镶嵌'时,当同学弄清了"镶嵌'的概念后,我就让同学以学习小组形式,用几种正多边形纸片来拼图,得到哪几种正多边形可以单独镶嵌,哪几种正多边形可以一起镶嵌,有什么规律。在剪、折、拼中,难点的神奇面纱随之荡然无存,老师的教和同学的学都感觉轻松愉快,何乐而不为呢? 三、构建思维单元,突破难点 思维单元是集概念、推断、推理为一体的逻辑思维的综合形式,是思维过程的高度浓缩和概括。不仅包括所有的定义、定理、公理、公式、法则、规律这些基础知识,广泛地说还包括重要而典型的例题、习题及其证实过程。构建数学思维单元,是在圆满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上,对问题及其求解过程进行反思探究、归纳总结、加工提炼、推陈出新的再熟悉。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可通过这一过程,更进一步加深对求解过程的理解和对问题的本质属性的熟悉,使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得到质的飞跃。构建数学思维单元,并积存到一定程度,同学的思维水平就会发生突变,数学素养得到相应提升。从而大大地提升解题水平。 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1.老师和同学的任务分配要得当。一堂数学课的优良进行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