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正数和负数 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本章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以下统称“教材”)第一章“有理数”.数及其运算是中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小学阶段已经安排了自然数、正分数及其运算等学习内容,还要求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本章作为初中阶段教材的开篇,是在前两个学段的学习基础上,借助生活实例引入负数,通过添加负数这一类“新数”,使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再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数轴的几何直观等通过具体实例的归纳,将正数和负数之间的运算归结、转化到正数之间的运算,进而定义有理数的运算,得出运算法则,并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本章的知识及其思想方法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本章内容的安排,核心是在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负数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运用运算法则进行运算,体会运算法则的逻辑相容性,从具体实例中归纳运算律.本节课是第一章“有理数”起始课,内容包括正数和负数的概念,正数、负数以及 0的意义,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2.内容解析引入负数是实际的需要,也是学习后续内容,特别是“数与代数”内容的需要,学生可以从中体会根据实际和数学的需要引入新数的好处.以学生的认知基础为起点是教材的基本原则.这里,学生的已有经验包含两个方面,即与刻画“事物的相反意义”所形成的生活经验和小学阶段对“数及其运算”的认识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许多具有相反意义的事物,例如“增与减”“收入与支出”“上升与下降”“前进与后退”等,也积累了一定的刻画“事物的相反意义”的经验.在引入正数、负数的概念时,使用了大量生活、生产实例,例如体重的增减、不同国家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降水量的增减、海拔高度、水位的增减、物体移动、产品误差等.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正负数的意义,进一步理解正、负数以及 0 表示的量的意义.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2)在经历从具体例子引入负数的过程中,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初步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理解 0 所表示的意义.2.目标解析目标(1)是“内容所蕴含的思想方法”,以学生的认知基础为起点,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许多具有相反意义的事物,学生需要体会的是数的发展与现实需要的关系,再以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实例为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