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第二节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一、教学设计乙烯和苯是两类烃的重要代表物。学习了甲烷和烷烃的性质,学生能初步从组成和结构的角度认识甲烷的性质,但需要对“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进一步强化认识;乙烯和苯的教学都能起到这种作用。另外,学生能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乙烯和苯的广泛应用,再学习它们的性质,强化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本节教学重点:乙烯的加成反应、苯的取代与加成反应。让学生通过实验初步了解有机基本反应类型,形成对有机反应特殊性的正确认识,并能从结构上认识其反应特点。本节教学难点:乙烯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苯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苯的取代反应与烷烃取代反应的区别。1.教学模式设计由于本节内容的安排与以往的教材顺序有所不同,主要强调从生活实际出发,寻找学生熟悉的素材组织教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模式时,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选择可利用的素材设计或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给学生适当的动手实验、表达和交流的机会,研究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化,力图有所创新,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设计Ⅰ】提出问题:描述与乙烯有关的化学制品的外观、用途和来源→能否从石油中得到乙烯?探究实验:从石油分馏中得到的石蜡油进一步加热会得到什么?→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高锰酸钾溶液→观察现象。讨论交流:上述两种溶液褪色的原因?可能的结论?乙烯与烷烃结构的差异性?得出结论:加成反应、加成反应与取代反应的区别(从 C 的成键特点理解)。评价与反馈:练习电子式、结构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课外实践活动;【教学设计Ⅱ】情景创设:提前布置学生实践活动(水果的催熟实验),或网上查阅水果催熟的相关资料。展示交流:说明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现象?如何得到这种物质?探究实验:加热分解石蜡油,观察现象?→ 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 观察现象。讨论交流:溶液褪色的原因? 这种物质的可能结构?与烷烃结构的差异性?得出结论:加成反应、加成反应与取代反应的区别。评价与反馈:练习电子式、结构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说明乙烯的重要用途。【教学设计Ⅲ】提出问题:苯的分子式为 C6H6,写出原子可能的连接方式,给出实际的表示方法。猜测可能的性质?探究实验:观察苯的物理性质,向少量苯中滴加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 观察现象?讨论交流:这种物质与烷烃和乙烯结构的差异性?还可能发生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