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水文灾害》教学素材淮河洪涝灾害成因 淮河地处我国南北气候、高低纬度和陆海交互作用的 3 种过渡带的重叠地区,是七大江河中洪涝灾害最频繁、灾情最严重的河流之一。究其原因有第一,与流域所处的特殊和不利的自然地理条件密切相关。①天气上,致洪暴雨天气系统众多且组合十分复杂;降雨时空分布很不均匀,降水量年际变化剧烈。②地形上,众多支流均在干流中游汇入,平原洼地占流域面积的 60%,形成“关门淹”,难以下泄洪水和排除涝水。③土壤上,淮北平原和黄泛平原土壤土质紧密,水分不易下渗,最易发生涝渍。第二,与黄河 661 年之久的长期夺淮有着直接联系。④淮河不能直接入海,改流入江,下游地区水灾日益加重。⑤水系巨大变迁,原本统一的淮河划分为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且河系紊乱、河道淤废、排水不畅。⑥洪泽湖的逐渐淤积抬高和入湖河口段倒比降的形成,使中游河道下泄不畅。⑦淮河干流中下游河床比降小,甚至出现倒比降,洪水过程极其平缓。⑧黄泛区涝灾尤其突出。第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洪涝灾害。⑨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而水土流失淤积河道及人为设障,使得河道的行洪能力下降。洪水的危害洪水是一种自然水文现象,只有威胁到人类安全和影响社会经济活动并造成损失时,才称为水灾害。我国的洪水灾害十人频繁,建国以来,我国发生过的较大洪水如下所述。 1951 年:辽河大水。辽宁、吉林两省受淹农田 43.4 万 h 平方米,受灾人口 87.6 万人,死亡 3100 多人。1954 年:长江、淮河大水。长江中下游受淹农田 317 万平方千米,受为人口 1888 万人,死亡 3 万余人。淮河全流域成灾农田 408.2 万平方千米。1858 年:黄河大水。黄河花园口站发生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滩区和东平湖受淹。1963年:海河大水。海河南系发生特大洪水,受淹农田 440 万平方千米,京广铁中中断。1975 年:淮河在水。8 月上旬淮河上游出现罕见的特大暴雨,河南省泌阳县林庄 3 天雨量达 1605.3mm,位于暴雨中心地区的两座大型水库失事,河南省有 820 万人口,106万 h 平方米耕地遭受严重水灾,倒塌房屋 560 万间,死亡 2.6 万人。1981 年:长江上游大水。四川省 138 个县市受灾。1982 年:黄河大水。1991 年:淮河、太湖大水。淮河受淹耕地 401 万平方千米,受灾人口 5423 万人,倒塌房屋 196 万间。1994 年:西江大水。1995 年:长江、辽河、松花江大水。该年长江川、湘、鄂、赣四省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