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知识拓展(背景资源、可用案例) 一、背景资源 《中国国家地理》 汶川地震成因: 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地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 10 千米—20 千米,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 地震类型: 汶川大地震为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震源深度: 汶川大地震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为 10 千米~20 千米,因此破坏性巨大。 二、可用案例 课题:黑龙潭-卧佛寺-玉泉山自然地理考察 适用年级:高一学生,在学习过高一地理第四章“地壳运动”之后,参加“北京地理”课外小组的成员,外出考察。 活动目的: 1.通过实地的考察和分析,切实理解并感受到内、外力作用的紧密联系及对北京地势地貌的影响; 2.通过本次活动,真正看到北京地势的大致特征(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大致分三个阶梯,依次为山地-丘陵-平原); 3.在活动中,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怕吃苦的精神,激发学习地理知识的求知欲望和兴趣。 准备工作: 1.知识准备: 本次考察活动可以配合高中地理上册的课堂教学,在课上介绍过地壳运动、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地形倒置以及地壳的演化历史等相关知识后,安排本次活动。 同时,结合课外小组的活动,从北京入手,在介绍过关于北京的地形、地势特点后,安排本次考察。 2.业务准备: 小组成员考察前要搜集考察地区的有关资料,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简单的整理和选编; 老师将整理好的资料印发给学生──本地区的遥感图象,北京市地形图,带有考察路线的本地区等高线图; 教师在带领学生考察前要进行实地摸点。 3.物质准备: 教师要带好地质锤、放大镜、高度表、5%盐酸; 学生要带好自身的防护用具、记录本、笔,每小组带一个放大镜、一个罗盘。 4.组织准备: 根据本校的情况,将学生分为 5 人一组,共三组,安排好组长。 考察过程: 考察点 1: 位置:画眉山庄 主要活动:A 岩石鉴定。盐酸鉴定,结论:奥陶(O2)石灰岩。B.读高度表,记录海拔高度。 考察点 2: 位置:了望塔 主要活动:A.岩石鉴定。结论:年代为(C2—P)砂岩和页岩。 提问:为何缺失 S、D、C1 时代地层? 结论:沉积成岩后,曾出露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