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有关。如果介质是均质体,地震波是等速直线传播的。当介质性质发生改变时,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便有变化,特别是地震波通过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的分界面时,波速会发生突然变化(突快、突慢或突然消失)。复习这一部分的内容要紧紧抓住两个界面--莫覆面和古登堡面,根据课本的示图,弄清纵波和横波在这两个界面发生变化的情况,以此再推知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物质的特点和性质。 (2)区别地壳和岩石圈的概念,是复习的一个难点。复习时要将课本中有关上地幔的叙述用图表示出来,分析地壳和岩石圈范围大小。对于这一内容的掌握要注意两个问题:①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组成的;②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因温度高,使岩石接近熔点,局部是熔融流动状态,是火山喷发、岩浆活动的重要发源地。 二.地壳的结构和物质组成 (1)各种矿物都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复习中重要在对矿物物理性质的掌握,尤其是几种重要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此外,要把岩石、矿物、矿产、矿床等内容结合起来复习,画出它们的联系示意图,即用图示法表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地壳物质的循环是现代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原理,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复习要注意三个问题:①地壳物质的循环也可称为三大类岩石的互变,还可称为地幔物质的热对流,后者表明了能量的转化,这是板块构造学说动力的理论基础;②地表的岩石除了喷出岩外还有侵入岩、沉积岩和变质岩,这是由于在地下形成的岩石随着地壳运动而升到地表。同理,地下深处也会有喷出岩,这是由于地壳运动下降而造成的。③地表的岩石受各种外力的侵蚀、搬运、堆积后,先形成沉积物,然后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才能形成沉积岩。 三.地壳运动 (1)复习要从认识地壳变动入手,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掌握实例加深理解是关键。例如,从喜马拉雅山珠峰附近还能找到贝壳类的化石,说明地壳的上升运动;台湾海峡底部发现有古河流河床的痕迹,说明地壳的下降运动;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边保存的三根大理石柱柱表的痕迹特点,说明地壳有升有降。 (2)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复习除了对比它们的区别外,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因为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虽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看主导作用,但不可忽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比如,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