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课标解读1.通过教材图示的解读让学生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2.运用示意图让学生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引导学生运用事例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新课导入建议2013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县昔日一遇暴雨水土流失严重的荒山,经过人们的综合整治,变成了绿树覆盖、鸟语花香、令人向往的生态旅游胜地,实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以此导入新课。●教学流程设计→→→↓←←←←课 标 解 读重 点 难 点1.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2.了解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3.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1.举例说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重点)2.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难点)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1.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互相依存、相互影响。2.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体现:①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②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3.环境具有供给物质、能量和消纳废弃物的能力,但其能力是有限的。1.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影响是否可以忽略不计?【提示】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一方面,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人类社会就是在与环境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中不断向前发展的。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文明类型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时段公元前 200 万年至前 1 万年公元前 1 万年至 18 世纪18~20世纪末20 世纪末以后对自然的态度依赖自然敬畏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善待自然环境问题部分生物资源遭到破坏少数地区的区域性问题区域性问题蔓延到全球全球性环境问题亟待解决人类行为听天由命开始大规模改造自然事后的环境保护补救措施谋求可持续发展2.后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开始改变,变为善待自然,为什么?【提示】 因为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到只有保持同环境的平衡和协调,才能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1.2.3.3.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就是要“为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创造并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吗?【提示】 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包含以下三层含义:一是从现实意义看,是要控制和制止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防止生态环境恶化;二是从积极意义上看,为生态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