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了解各历史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产生的环境问题。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和谐的措施。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1.人类与自然环境互相依存、互相影响。2.体现(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2)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3.环境具有供给物质、能量和消纳废弃物的能力,但其能力是有限的。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1.采猎文明时期(1)对自然的态度:依赖自然、敬畏自然。(2)产生的环境问题:部分生物资源遭到破坏。2.农业文明时期(1)对自然的态度:改造自然。(2)产生的环境问题:少数地区的区域性问题。3.工业文明时期(1)对自然的态度:征服自然。(2)产生的环境问题:区域性问题蔓延到全球。4.后工业文明时期(1)对自然的态度:善待自然。(2)产生的环境问题:全球性环境问题亟待解决。三、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1.尊重与善待自然(1)现实意义:控制和制止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2)积极意义:保护和爱护自然,为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创造并提供更有利的条件。2.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1)原因:个人对待环境的行为,会对周围乃至整个人类造成影响。(2)要求:个体和群体的努力,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协调。3.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对后代人承担着道德义务与责任;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一、判断题1.环境具有供给物质、能量和消纳废弃物的能力。( )2.人类与环境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3.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态度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4.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是保持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基本行为规则。( ) 5.当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的、子孙后代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 答案:1.√ 2.√ 3.√ 4.√ 5.√二、选择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宗教和哲学上的重大课题,在很多宗教的教义当中都渗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据此完成 6~7 题。6.我国有句“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古话,说明了( )A.名山上自然资源丰富,便于充分利用B.佛教徒非常喜爱和爱护大自然C.名山上游人多,便于传播佛教D.名山风景优美,利于居住7.以孔子为代表的我国儒家思想著述《论语》上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些思想反映了( )A.对自然界采取消极态度B.满足于利用自然的原始状态C.对大自然既利用又保护的观点D.过分强调人类利用自然的主观能动性解析:第 6 题,在人类文明史上,人类对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