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整合提升教材 P2~3思考(1)不是自然灾害。海底火山喷发,没有受灾体。(2)是自然灾害。以自然异变为诱因,造成了人员伤亡。(3)是自然灾害。以自然异变(雨雹)为诱因,造成作物受灾。(4)不是自然灾害。是人为原因引起的核事故。教材 P6思考一定灾害强度下,防抗灾能力强,有利于减少灾害损失;经济发展水平高,意味着单位面积上的经济密度大,那么灾害损失的绝对数量也大,但是还应该考虑到灾害损失与发达的经济相比较小,即灾害损失的相对数量小,生产自救能力强,灾后恢复较快。所以应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且防抗灾能力强的地区,一旦受灾,灾害损失绝对数量大,危害程度低。而那些经济发展水平低且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易受灾,受灾后经济损失绝对数量小,相对数量大,缺乏自救和快速恢复的能力,危害程度高。教材 P9思考北方的学生可选择干旱、寒潮。感受的角度主要是干旱给农业造成的损失,干旱带来的人畜缺水,干旱对地表植被的影响;寒潮带来的大风、降温、暴雪天气,寒潮给人畜、农作物带来的冻害等。南方的学生可选择干旱、寒潮或台风。干旱、寒潮感受的角度同上;台风的感受主要谈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风暴潮天气,谈该天气对建筑、通信、交通、树木等方面的影响。教材 P13思考1.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由于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反映了地面实际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它不仅与地震本身的大小(震级)有关,也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多种因素有关,是根据地面震动的各种现象综合评价的。所以同一次地震中受影响的各地区烈度不尽相同。2.人类活动包括采矿、工程开挖、蓄水排水、滥伐乱垦等,这些活动破坏了地质的稳定条件,或者增加了灾害发生的物质条件,增大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和强度。3.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主要取决于地质地貌背景(包括地形地貌、新构造运动的强度和方式、岩体与土体的工程地质类型、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等);水文气象条件(包括降水量、降水强度和流速);植被发育程度;人类活动强度。因此,断裂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活跃、岩石风化破碎、山体失稳、不良地质现象密集、正负地形高低悬殊、山高谷深、坡陡流急、气候干湿季分明、降雨集中并多暴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现代冰川(尤其是海洋性冰川)盘踞的高山地区,人类不合理活动频繁的山区,都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教材 P14思考我国严重的洪涝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