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防治”知识点精析一、课本内容透析(一)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1、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海上水汽难以到达,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的隆起,进一步阻挡了水汽进入,干旱就成为本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2、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 西北地区东西跨度大,自东向西水分逐渐减少,自然景观、土地生产力、草场载畜量出现了明显的东西差异。新疆的塔里木盆地贺兰山以西贺兰山内蒙古高原东部年降水量不足 50 毫米200 毫米以下200 毫米以上干旱程度极端干旱区干旱区半干旱的草原地带自然景观沙漠和戈壁(只在一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降水稍多,山顶冰雪覆盖。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草原作用综合对水汽阻挡作用降 水较少位置干旱地形高原面积广大高山环绕盆地青藏高原隆起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 汽 难 以到达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加深,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减少西东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3、原生性荒漠与次生性荒漠类型原生性荒漠次生性荒漠概念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荒漠人类活动造成的,类似荒漠景观的严重土地退化主要荒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小腾格里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主要特点水 资 源 比 较 贫 乏 或 很 难 利用,几乎寸草不生土地下伏沙层裸露,原先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活化,水分、植物条件相对较好治理难度大小(二)不同时期的土地荒漠化1、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历史上就时有出现,但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内容古代(唐宋至明代)近代(清代)现代(建国后至今)人为因素盲目垦耕、战争、瘟疫人口剧增,移民增多,农垦规模扩大人口压力,管理失误荒漠化的空间演 化与分布塔里木盆地南部边缘古绿洲被迫放弃而成沙漠秦汉以来形成的农牧界线向西北推进,导致内蒙古东南部过渡地带产生荒漠旱作农业区和草原牧区、干旱绿洲边缘地区 、 河 流 冲 积 扇 地区、工矿区等出现荒漠化2、我国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的现状分析分 布 地土地利用产生原因荒漠化特典型分布地区对策区特征征半 干 旱的 旱 农垦 区 周围旱作农业为主过度开垦斑 点 状 及片状分布科尔沁沙地、内蒙古后山地区退 耕 还 林 、还 草 , 营 造防护林半 干 旱的 草 原牧区草原放牧业为主过度放牧斑 点 状 的土 地 荒 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