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素 材 人口的迁移有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两种。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造成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此外,政治、战争、国家政策和城市化、开发国土等方面的原因也影响人口的迁移。人口迁移在客观上大大促进了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材料一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流向及原因时期特点流向原因二战前旧大陆→新大陆已开发国家→未开发国家欧洲→美洲非洲→美洲中、日、印→东南亚、美洲地理大发现与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二战后发展中→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外籍工人(增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及石油产区各国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材料二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口迁移事件“永嘉之乱”时期的人口迁移。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约 90 万人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南迁,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事件。“安史之乱”时期的人口迁移。发生在唐代,约 100 万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格局,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了均衡。“靖康之乱”时期的人口迁移。发生在宋朝,近 100 万人向南方迁移,完成了我国经济重心、人口重心、文化重心自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走西口”、“闯关东”、“东南沿海下南洋”等。这些迁移基本上开始于明清时代,虽然不是偶发的巨大规模的迁移,只是一些不间断有规律的迁徙,但却都是中国人地关系紧张的最真实记录。材料三新中国的人口迁移轨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经历了由政府直接引导迁移到自发迁移,由沿海向内地迁移到由内地向沿海迁移的转变。人口迁移的这些变化,都与国家政策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一方面,受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影响,对城乡人口实行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人口的自由迁移流动基本停止;另一方面,由政府引导,曾有过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其中产生巨大影响的有:干部南下:1949 年,中央从东北、华北、山东、陕西、河南等老根据地抽调大批干部,随队伍南下,顺利地完成了建国初期各地政权的组建任务。南下干部约有 13 万人,加上随迁的家属,约有 40 万人。支援新建工业基地和“三线”建设:在“一五”、“二五”期间,国家从东部沿海各省的工业城市,抽调工人、科技人员及随迁家属,支援新的工业基地建设。这一时期也是建国后最大的省级人口迁移时期,年迁移总人口数达 5594.5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