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建议安排 2 课时) 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札记一、导与学目标: 1 . 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的变化 (2)理解昼夜更替和时差产生的原因 2. 能力目标: (1)运用教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自转运动, (2)以河流、风、洋流为例,说明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产生的影响。 3.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的形成: 尝试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培养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二、导与学过程: (一)情景设置: 当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当他们返回出发地时,发现日期少了一天。船员们惊骇不已。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无独有偶,有这么一批游人,为了迎接 21 世纪元旦的第一缕曙光,却把元旦搞丢了。事情是这样的:这批游人在 20 世纪最后一天的傍晚(18 时)从社会群岛的塔希提岛(西 10 区)起飞奔往惠灵顿(两地相距 4350 千米,飞行约 17.5 小时)。飞机大部分时间是在夜空中飞行的。当黎明来临,旭日东升时,机上游人感觉是迎来了新世纪元旦的曙光。然而,当飞机抵达目的地时,发现这里已是 2001 年 1 月 2 日上午 9 时 30 分。那元旦又跑到哪儿去了呢? 你想知道这里面的奥秘吗?这个奥秘就在本节教学内容之中,让我们一起来发现奥秘,揭开奥秘吧! (二)地球的自转1.阅读 P11 教材内容,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2.演示:转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呈 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 看呈 时针方向旋转。简记为“北 南 顺”在右图中用 N 或 S 标出极点:3。探究: 观察图 1-2-2,请思考:(1)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分布规律?” (2) 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分布规律? 4.讨论:(1)。对比北京、上海二地角速度、线速度的大小? (2)。纬度 60 度的线速度与赤道处的线速度有无大致的比例关系? 札记 。 。(3)。若只考虑地球运动速度对卫星发射的影响,酒泉、西昌哪个 地点更利于卫星发射?(三)产生昼夜交替:读图 1-2-3,结合“活动”内容,探究:1. 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有何区别? 2. 昏线与太阳光线有什么关系? 3. 晨昏线在地表的移动方向是怎样的? 4. 昼夜交替的周期? (四)产生时差:1. 演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思考:什么是地方时? 2. 阅读 P12 教材,总结地方时的规律:自转 360º/24 小时,自转 /小时,自转 1º / 分钟。3. 读图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