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汽车工业发展研究所——贾新光访谈对象:北京汽车工业发展研究所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访谈时间:2002年11月8日星期五访谈人:李国良、杜乃茜(调查)访谈地点:北京西城区月坛南街26号院4号楼307室联系电话:(010)68596065(O),67532735(H),手机:13611303094E-mail:jiaxinguang@sina.com汽车市场总体特征:今年,国内汽车发展迅速,1-9月份,产销量的增长了32%,这个增长主要受国民经济的影响,一个是载货型的车几乎增长了一倍,第二个是经济型的车几乎增长了一倍。现在汽车的发展特点明显,比如说北京只占全国1%的人口,但是北京的产销量接近全国的10%,对于一个省来说,广东,浙江、山东都是消费大省,像青海,甘肃这些跟广东这些地方消费差距特别大。我觉得不会再增长了。因为基数越来越大,到了百分之十五就已经相当厉害了。今年可能会到2000万,再加一个300万,也就是百分之十几。一年报废10%,300万辆的产量,200万辆的增长就达到15%,这就相当高。增长趋势:中国汽车市场因为本身基数很大,市场保有量1800万辆,每年增长15%,就是很高的速度。1800万辆一年报废就得180万辆,再加上300万辆产量实际上就增长了200万辆,再一除就是百分之十几。增长特点:市场最大量的还是货车,大概能占到百分之四十以上吧,过去是货车为主的。其次就是客车,因为微型客车的量大。客车还是分布在大城市和中等城市。西部地区微客比较大。公车与私车的比例:客车基本上百分之八十是私人购买。客车里面大中型的还是公家买,只有一小部分是私人购买的。像轻型客车和微型客车,微型客车基本上百分之九十都是私人购买的,轻型客车是占到百分之七十左右,而轿车基本上是一半一半吧,一半公家一半私人。GDP增长与家庭轿车:今年的车卖得好跟收入也是有关系的,国外有一种说法,人均GDP达到一千美元的时候,车的消费就会明显增长,今年我国是九百六十,肯定会超过一千了。从八千到一万美元的时候就已经普及了,增长就不是陡坡了,是平的了。像日本、欧洲汽车普及大概用25左右就可以了持续增长,而中国大概要用五十年左右增长。买车偶然性与必然性:比如说我看到邻居买了车,我也要买,就是收入有关的,还有一个就是大城市的收入非常高,上海已经达到了人均GDP4500,提出来五年以后达到8000就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北京才能达到6000,按照那个水平,我们汽车的普及是相当低的,有点滞后了。94年国家讨论出台汽车改革政策,提出私人购买汽车,引起很大争论。98年,十五发展规划中正式提车鼓励私人购车。十五规划中提到,到2005年,汽车需求量达到110万辆,今年国内生产量加上进口量就已经突破了这个数字。车和路的发展互动关系、从历史上讲是先有车后有路,都是这样的,就是走也是先有脚后有路的。汽车也是这样的,现在矛盾的地方是中国政府没有那么大的想象力去预料汽车的发展,就像西直门保二十年不堵,但是没两个月就又堵了,城市发展的战略是究竟怎么样来解决,过去计划经济还好办,北京要八十万辆车就只有八十万辆,现在就不一样了,外地人都到北京来买车,这样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还没有转换过来。在全国共有1800万辆车,但公里总里程只有160万公里,高速2万公里。而国土面积只有我们一个省大的日本,公路通车总里程140万公里,高速1万公里。日本有1亿车,道路占到国土的1/5,所以日本很少堵车。美国高速12车道,但在欧洲和日本,也就4车道、6车道,但并不堵车。关于目前的交通堵车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管理问题。不是路不够宽,继续拓宽的问题。矛盾出现在交叉点上。国外的交叉口管理非常科学,各个方向、时段、信号灯设置非常合理。另外一个问题是混合交通问题,行人和车共用一道。一个老太太过路,会耽误多少车通行速度。在香港那么多车和人,但车的行驶速度很快。私家车和公交发展关系:其次还有一个思想就是发展公交还是发展私人汽车,这个争论是没必要的。在国外是公交和私人汽车都发展,鼓励购买不鼓励使用,不鼓励使用就要有非常好的方式来替代就是发展公交,要是想不让大家开车进城就要有好的公交体系,就是要有现代化快速大容量的交通。大交通的概念北京市应该有两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