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探寻解题切入点突破实验常考4大题型1.(2016·全国卷Ⅲ)为了探究某地夏日晴天中午时气温和相对湿度对A品种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将生长状态一致的A品种小麦植株分为5组,1组在田间生长作为对照组,另4组在人工气候室中生长作为实验组,并保持其光照和CO2浓度等条件与对照组相同。于中午12:30测定各组叶片的光合速率,各组实验处理及结果如表所示:对照组实验组一实验组二实验组三实验组四实验处理温度(℃)3636363125相对湿度(%)1727525252实验结果光合速率(mgCO2·dm-2·h-1)11.115.122.123.720.7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本实验结果,可以推测中午时对小麦光合速率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是_______,其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可推测,___________(填“增加”或“降低”)麦田环境的相对湿度可降低小麦光合作用“午休”的程度。(2)在实验组中,若适当提高第____________组的环境温度能提高小麦的光合速率,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麦叶片气孔开放时,CO2进入叶肉细胞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载体蛋白,____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消耗ATP。解析:(1)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对照组、实验组一、实验组二在相同温度条件下,相对湿度改变时光合速率变化较大;实验组二、实验组三、实验组四在相同湿度条件下,随温度的变化,光合速率变化不大。因此可以推测中午时对小麦光合速率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是湿度。根据上述结论,增加麦田环境的相对湿度可提高小麦的光合速率,降低小麦光合作用“午休”的程度。(2)与实验组四相比,实验组三的温度高6℃,光合速率有所提高,说明实验组四的环境温度未达到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故适当提高第四组的环境温度能提高小麦的光合速率。(3)CO2进入叶肉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不需要消耗ATP。答案:(1)湿度(或相对湿度)在相同温度条件下,相对湿度改变时光合速率变化较大(其他合理答案也可)增加(2)四该实验组的环境温度未达到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其他合理答案也可)(3)不需要不需要2.某科研人员为了探究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对萝卜幼苗生长的影响做了如下实验:①将长势一致的萝卜幼苗随机分为若干组,每组1株。②配制四组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A=2.500mg/L、B=3.125mg/L、C=4.165mg/L、D=6.250mg/L。③用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分别处理四组萝卜幼苗,并置于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对幼苗叶绿素含量测量数据如图所示:(1)据图可知,随着萘乙酸浓度的升高,萝卜幼苗的叶绿素含量逐渐______。(2)有人指出本实验的操作步骤①、②均存在缺陷,不仅无法证明萘乙酸的作用,也不能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请你提出修改意见: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实验还获取了不同浓度萘乙酸对样品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有关数据,如下表:处理ABCDE样品鲜重(g)0.510.510.560.540.61可溶性蛋白含量(mg·g-1)11.0511.0310.8210.069.97注:E用等量蒸馏水处理由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单位质量样品鲜重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的组别是________。表中数据________(填“支持”或“不支持”)支持萘乙酸能够增高萝卜幼苗单位重量中蛋白质含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确定使用萘乙酸的最适浓度,应该在______________浓度范围内设计实验进一步确定其精确值。解析:(1)据图可知,随着萘乙酸浓度的升高,萝卜幼苗的叶绿素含量逐渐增加。(2)步骤①中,每组1株幼苗,存在偶然性,应将1株改为10株;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原则,该实验还缺少对照组,因此应该增加空白对照组,即蒸馏水处理组。(3)由表中数据可知,A组单位质量样品鲜重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A~D组单位质量样品鲜重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比对照组高,由此可见,表中数据能支持萘乙酸能够增高萝卜幼苗单位重量中蛋白质含量。欲确定使用萘乙酸的最适浓度,应该在0~3.125mg/L浓度范围内缩小浓度梯度进一步进行实验。答案:(1)增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