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一、选择题1.控制棉花纤维长度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C/c对长度的作用相等,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已知基因型为aabbcc的棉花纤维长度为6cm,每个显性基因增加纤维长度2cm。棉花植株甲(AABbcc)与乙(aaBbCc)杂交,则F1的棉花纤维长度范围是()A.6~14cmB.6~16cmC.8~14cmD.8~16cm解析:选C棉花植株甲(AABbcc)与乙(aaBbCc)杂交,F1中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A,长度最短为8cm,含有显性基因最多的基因型是AaBBCc,长度为14cm。2.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体细胞中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在杂交过程中保持独立性B.受精卵中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一半来自母方,另一半来自父方C.减数分裂时,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D.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解析:选D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形成配子的过程中。3.桃树的基因D、d和T、t是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在不同情况下,下列叙述符合因果关系的是()A.进行独立遗传的DDTT和ddtt杂交,F1自交,则F2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16B.后代的表现型数量比为1∶1∶1∶1,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一定为DdTt和ddttC.基因型为DDtt的桃树枝条嫁接到基因型为ddTT的植株上,自花传粉后,所结果实中的胚的基因型为DDttD.基因型为ddTt的个体,如果产生的配子中有dd的类型,则一定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解析:选CA项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4;B项中,Ddtt×ddTt的后代其表现型比例也是1∶1∶1∶1;D项中,其变异也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4.若下图表示孟德尔揭示两个遗传定律时所选用的豌豆实验材料及其体内相关基因控制的性状、显隐性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丁个体DdYyrr自交子代会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B.甲、乙图个体减数分裂时可以恰当地揭示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C.孟德尔用丙YyRr自交,其子代表现为9∶3∶3∶1,此属于假说-演绎的验证假说阶段D.孟德尔用假说-演绎法揭示基因分离定律时,可以选甲、乙、丙、丁为材料解析:选D丁个体DdYyrr自交,由于D、d和Y、y在同一对染色体上,所以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YYDDrr∶YyDdrr∶yyddrr=1∶2∶1,即子代会出现2种表现型,比例为3∶1;甲、乙图个体基因型中只有1对基因是杂合的,所以减数分裂时不能恰当地揭示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孟德尔用YyRr与yyrr测交,其子代表现为1∶1∶1∶1,此属于验证阶段;甲、乙、丙、丁中都至少含有一对等位基因,因此甲、乙、丙、丁都可做为揭示基因分离定律的材料。5.(2019届高三·南通调研)图1是某单基因遗传病相关系谱图,图2是对该家系中1~4号个体进行相关基因检测(先以某种限制酶切割样品DNA,再进行电泳),得到的电泳结果(电泳时不同大小的DNA片段移动速率不同),已知编号a对应的样品来自4号个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编号abcd条带1条带2条带3图2A.根据图1可确定该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B.结合图1、2分析,可知致病基因内部存在相关限制酶的1个切点C.5号一定是杂合子,8号与5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3D.9号与该病基因携带者结婚,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为5/12解析:选C由图1中4号为患者,其父母1和2号正常,可判断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果是伴X隐性遗传,父亲1号正常则其女儿都应正常,但实际上4号患病,所以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图2中编号a对应的样品来自4号个体,4号个体只含有致病基因,而编号a含有条带2和条带3(相当于两个DNA片段),由此可推知致病基因内部存在相关限制酶的1个切点;7号患病,5号和6号正常,所以5号和6号一定都是杂合子(设为Aa)。由5号和6号的基因型可推知正常个体8号的基因型是1/3AA或2/3Aa,故8号与5号基因型都是Aa的概率是2/3;9号的基因型为1/3AA或2/3Aa,9号与该病基因携带者(Aa)结婚,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为(1-2/3×1/4)×1/2=5/12。6.(2016·全国卷Ⅲ)用某种高等植物的纯合红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进行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花。若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