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一、选择题1.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B.①②③表示CO2通过甲、丙、乙的呼吸作用进入大气中C.④可表示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光合作用过程D.碳元素以无机物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中流动解析:选D根据题意,丙为生产者,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在生物群落中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形式流动。2.蚂蚁在“行军”途中会留下独特气味的信息素,这些信息素会将同伴引向食物或水源,信息素所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A.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C.行为信息D.以上都对解析:选B蚂蚁“行军”途中留下的独特气味的信息素,其本质是一种化学物质,因此属于化学信息。3.(2019·镇江学测模拟)下列属于化学信息传递的是()A.蝙蝠通过声波识别周围环境B.昆虫通过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C.蜜蜂通过跳舞传递蜜源信息D.孔雀通过开屏进行求偶解析:选B蝙蝠通过声波识别周围环境属于物理信息传递。昆虫通过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属于化学信息传递。蜜蜂通过跳舞传递蜜源信息属于行为信息传递。孔雀通过开屏进行求偶属于行为信息传递。4.(2019·扬州一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态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B.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生物多样性包括种群、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内容D.抵抗力稳定性越差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越强解析:选A生物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高,因此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容;一般来说,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现相反的关系,但在自然气候恶劣的条件下,两者往往都比较弱,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5.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B.初生演替可以发生在陆地上,也可以发生在水体中C.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方向和信息传递的方向是一致的解析:选B田螺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6.(2019·苏锡常镇一模)如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食物关系的一部分,调查发现该湖泊中部分鱼类数量在逐年下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营养级相同的生物间竞争最激烈B.该系统中鲇鱼与乌鳢因食物来源丰富而产量最高C.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D.严格控制鲇鱼与乌鳢的数量可有效提高该湖泊鱼类的产量解析:选D营养级相同的生物间不一定有竞争关系,如图中的草鱼和青鳉;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因此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少,产量越低;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以及碎屑中含有的化学能;严格控制鲇鱼与乌鳢的数量可有效提高该湖泊鱼类的产量。7.某植物上栖息着以该植物为食的甲、乙两种昆虫和以乙昆虫为食的蜘蛛。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食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甲昆虫的种群密度B.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类型为化学信息C.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利用了物理信息D.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乙昆虫的天敌数量减少解析:选B甲昆虫在植物上生活,活动范围小,可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乙昆虫在夜晚活动,是受光照(属于物理信息)影响,受物质X的影响属于化学信息;蜘蛛利用蛛网振动捕食,属于物理信息;因为物质X可以驱赶乙昆虫,导致乙昆虫的天敌的食物减少,数量减少。8.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促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