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泵站信息化发展趋势1、前言“堤防保命、泵站保收”。水利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泵站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和发展粮食生产的关键,特别是大型泵站承担着区域性的调水、供水、灌溉、除涝的重任。据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资料显示,截止2004年底,全国已拥有大、中、小型固定灌排泵站50余万座,配套机井418万眼,各种农用水泵593万台,机电灌排动力保有量近8000万kW,超过全国农用总动力的25%以上。全国泵站灌排总效益面积达5.3亿亩。其中灌溉面积:4.68亿亩,排涝面积0.62亿亩。全国大型泵站共383处,装机总功率达449万kW。其中,承担防洪排涝的泵站有269处,装机总功率222万kW。几十年来,国家投入巨资沿各大流域及其它主要河流、湖泊,修建了堤防、涵闸和泵站;在无自流条件的易涝和干旱地区,兴建泵站除涝抗旱;在经济发达但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开展以提水泵站为主的水源工程。随着机电灌排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大型泵站的建设,在太湖、洞庭湖、东北平原、江汉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形成了大面积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农业生产基地,多数地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在西北等干旱缺水地区还建成了一批高扬程提灌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荒滩旱塬地区的干旱、低产、贫困面貌,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华南和华东地区建成了一批跨流域调水工程,解决了经济发达地区水资源短缺以及如何合理分配问题,促进了整个流域的经济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在我国大型泵站比较集中的省份,已初步形成了以大型泵站为骨干,重点中型泵站为主体,小型泵站为补充的调水、供水、灌溉、排涝工程体系。但是,我国泵站建设事业的发展还很不均衡:大部分地区还处于传统手动方式向自动化方式转变的初级阶段;部分发达地区正逐步从自动化控制方式向信息化管理方式转变,但离最终的智能化管理方式还有很大的距离。2泵站信息化现状泵站信息化是水利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利信息又是我国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典型代表。现阶段泵站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三大部分。每个部分的建设内容根据各个泵站的需求有所不同,单个泵站与梯级泵站和泵群的建设内容也有所不同。2.1行业信息化的进程我国的行业信息化始于1993年,其建设和发展以“金”字号工程为代表。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当年提出在金融系统实施电子货币工程,即“金卡工程”开启了行业信息化的序幕,随即又启动了金桥(公共网络)、金关(海关)、金税(税务)等,合称为“四金工程”。2002年国务院第17号文件更是把信息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提出“要加快十二个重要业务系统建设”,即:继续完善已取得初步成效的上述四金工程,启动和加快建设金宏(宏观经济信息)、金财(财政)、金盾(公安)、金审(审计)、金保(社会保障)、金农(农业)、金质(质检)和金水(水利)等八个重要业务系统,统称为“十二金”工程。另外以各部委为主导的行业信息化建设如金卫(卫生)、金交(交通)、金人(人事)、红盾(工商)等也都积极加快步伐,力争加入国家级“金字”工程的行列。国家对行业信息化的重视,尤其是“金水工程”列入12金工程之一,为水利行业信息化带来难得的发展契机。而泵站为主的机电排灌事业作为农田水利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积极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探索,大型泵站信息和灌区信息化则是农田水利信息化迈出的重要一步。2.2泵站信息化的定义“什么是泵站信息化”?也许我们很难给泵站信息化下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因为“信息化”本身就是基于中国语言思维的高度概括性的词汇,既有丰富内涵,也有广泛的外延。我们参照《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纲要》对水利信息化的定义来概括泵站信息化的定义:泵站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泵站信息资源,大大提高信息采集和加工的准确性以及传输的时效性,做出及时、准确的反馈和预测,为泵站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全面提升泵站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能。泵站信息化不是信息设备和软件的简单堆砌,而是以自动化技术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管理科学为方法、以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