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信息化“十一五”专项发展规划序言“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加快对外开放、全面提高政府信息化服务水平的关键时期。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总是不断伴随着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当前,世界经济正进行新一轮的经济结构和产业转移,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信息产业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速度呈加快的趋势,这对于处于快速发展期的海南省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分工合作,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专项规划》是依据信息产业部《关于全面启动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以及省政府《关于开展“十一五”研究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而编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编制部门对我省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现状,以及各部门、各行业“十一五”信息化建设需求进行了充分调研,并认真听取了有关专家的意见。本专项规划提出了今后五年我省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各个部门分工协作,如遇客观因素严重影响主要目标的实现,省政府将适时对规划主要目标作出相应调整。一、“十五”发展状况及“十一五”面临的形势㈠“十五”期间发展状况回顾“十五”期间,我省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信息产业稳步增长,信息技术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和深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加大,信息化发展支撑体系不断完善,从而有力地推进了“信息智能岛”的建设。1、信息产业稳步增长预计2005年完成增加值40.81亿元,比2000年增长78.8%,“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3%。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03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两倍多,年均增长28.0%;出口交货值近3亿元,比2004年翻了一番多;软件业(含信息服务业)完成增加值3.82亿元,年均增长18.7%。广电事业完成增加值2.56亿元,年均增长14.5%。电信业完成业务收入35.8亿元,年均增长9.66%。电子产品结构开始从传统产品向新产品过渡,液晶显示片、双面印制板、IC卡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不断提高,成为拉动电子制造业增长的重要因素。建立了非接触智能IC卡生产基地,产品出口美、加、日、韩等国。投资4.73亿元,年产200万芯公里的韩国三星光纤光缆项目正式投产。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到目前为止,通过信息产业部门认定的软件企业达51家、软件产品133个,具有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的企业达52家。2、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扩大和深化全省各行业的骨干企业基本实现了资源配置、生产调控、营销服务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控制,信息技术成为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支撑。海航集团运用信息技术构筑企业运营管理模式,海汽集团的虚拟制造重点试验室项目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海南农垦“天然橡胶电子交易系统”成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现货电子商务平台,“海南医药电子商务网”有190多家医药经营企业、65家医疗机构、6000多种药品在网上交易,“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应用服务系统”实现省内骨干旅游企业全部入网。启动了“中小企业信息百强工程项目”推进活动。企业信息化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政务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大成效。省政府门户网站经过几次改版后,加强了服务功能和服务内容,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网站。97%省直厅局和所有市县政府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网站,实现了信息发布到提供部分电子政务服务的转变。海口、儋州、琼海、五指山等市县建设了OA办公系统,澄迈、儋州、琼海、昌江、琼中、海口等市县设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并开通网上审批业务和网上查询等服务。启动了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农业科技服务“110”工程,建立科技服务站(点)164个,覆盖全省100多个乡镇,辐射全省三分之二的农村,建立了省级和市县级专家团,专家人数超过500人,初步形成了新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各市县紧密结合当地特色经济,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信息技术成果推广转化成效显著。“十五”期间,我省信息产业先后获得国家和地方2600万元资金扶持,其中国家扶持项目11个资金2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