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部个人总结光阴荏苒,岁月如歌。转眼间加入采写部已经半个学期。首先声明,在采写部,我很充实,我学到了很多,也成长了不少。回想初到大学的时候,童稚未去,对大学这个概念模糊不清,也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好奇,憧憬着即将在这儿度过四年青春年华。但现实与梦想总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也正是这些差距与思想认识的一次次冲突让我得以成长,逐渐成熟起来。刚加入采写部,对学生会并不了解,只是带着一份体验、学习的激情加入这个集体。随着参加活动数量的增多,对本部门的事务逐渐熟悉起来。万事开头难,说到这,我打心眼里佩服三位部长。赵部长组织策划,统筹大局;马部长主攻文案,指导我们认识简讯,编写简讯;李部长负责照片的采集、处理照片,给我们传授一些照相的经验,引导我们做大量的练习。整个部门让人感觉分工明确,井井有条。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激情是最好的动力源泉。等到当初的那份好奇心得到满足,开始的满腔激情也磨灭殆尽,加之学生会的事偶尔会干扰到自己的私生活,慢慢的心里也就打起了退堂鼓。所以和英姐谈了一次,打算退出。这是和英姐第一次聊工作以外的话题。把部长当成学姐,倾诉了大学以来的不顺利,也聆听了英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番谈话让我受益匪浅。后来慎重考虑后打消了退出学生会的念头。关于这件事,是到目前为止在学生会让我收获最大的一件事,这是一种质的飞跃。在三位部长的悉心培养下,我学会了写简讯,学会了照相,学会了守时,学会了一些待人处事的道理……但唯有这件事值得庆祝。因为这一次我改变了以往的生活态度,学会了选择之前选你所爱,选择之后爱你所选,不言弃,不放弃。而且,我也体会到了不管一件事是否喜欢去做,但只要投入了,即使奔波劳累,也会有另一番感受,一种充实、快乐的享受。接下来的事就一帆风顺了,我曾大晚上写过简讯,假期参加活动,午休时间去拍照,大冷天去养老院……这一切,舍友第1页共30页认为不值,但我却无怨无悔,他们是比我多玩了会,多睡了会,但他们感受不到那份充实,分享不了那份收获的快乐。在采写部做事真的很值。我会坚持不懈,再接再厉。最后祝部长们笑口常开,心想事成,学习进步,新年快乐。愿采写部越办越好。第二篇:采写新闻就是“采写故事”采写新闻就是“采写故事”姜圣瑜“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这是美国新闻学者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新闻理念。他们认为,一个记者在采访中,如果回答不出“故事在哪里”,那么他就写不出新闻来。新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反映,必须有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采写新闻说到底就是“采访说故事”。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故事”当然是事实,但“故事”比“事实”又进了一步,故事更具有新闻性、可读性和传播性。读者需要故事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组织了一次调查,将来自美国18家报社的76位30岁以下的年轻记者分成几个小组,讨论了“年轻人想读什么样的报纸以及为什么读报纸”的话题,并且描述了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报纸。①每日新闻网站的财经记者米特拉说。“叙述性新闻学把读者带入到故事中去。我们应该把关于中东的报道写得身临其境,就像小说一样,让你读起来欲罢不能。”《城市之页报》的编辑玛丽莎说。“我们小组最喜欢的文章都详尽地描述一个地方或场景。作者与一个乐队、一位政治家、一名警察混得越熟,他对他们的描写就越真切;他的经历越是刻骨铭心,记录下来就越是令人难忘。”一些小组建议,篇幅较长的、叙述性的文章可以连载。来自美国的这项调查很有意思,它告诉我们,年轻人的阅读口味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电视普及、网络无处不在的情况下,读者更希望报纸的记者把他们带到故事中去。打开报纸,我们欣喜地发现,故事已经无处不在。《中国青年报》有一篇题为《保护权力制约权力》的报道,第2页共30页说的是呼唤《行政许可法》出台。然而,这篇新闻的冲击力不在于记者或法律专家关于这部法律意义的介绍和描述,而是一个农民白白盖了270多个公章这个令人生气的故事。XX省XX市有一个农民,向有关部门申办一个养鸡场,前前后后盖了270多个章。为了盖这些章,连新买的汽车轮胎都磨破了。几年后,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