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体制下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20XX年浅谈新体制下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近几年来,随着瘦肉精、毒奶粉、毒胶囊等事件的相继曝光,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正在成为一个关系国计民生极为突出的政府问题和社会问题。它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甚至威胁着人的生命,而且对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安宁造成了很大的干扰和威胁。因此,建立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体系,实施有效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对于减少食品药品危害的发生、减轻政府工作的压力、树立政府良好形象、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XX年,XX县区作为XX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的践行者,共成立基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9个,划转、招聘执法人员200余人,为建立新体制下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幸,我作为XX县区一名基层食品药品监管员,亲身经历了新体制改建、成立、运行全过程,切实感受到所取得地成效,也发现了存在问题,现将两年多来的身心体会和大家共同学习。新体制取得的成效一、实现从城镇到乡村的无缝监管。基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的成立,改善了旧的模式下农村食品市场监管不到位、不全面的情况,特别是在农村自办性群体性家宴、流动餐车举办家宴、食品加工黑作坊等方面的监管工作上发挥了及其有效的作用,清理出大量的不合格食品、取缔了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加工黑作坊、小餐饮、小摊贩等,确保了农村群众买的放心、用的放心、吃得放心。二、实现了行业专管。新的模式将旧模式下工商部门监管食品流通,质检部门监管食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卫生部门监管餐饮、保健品、化妆品,药监部门监管药械、商务部门监管酒类流通进行了整合,解决监管部门的职能交叉,权责脱节,责任担当推诿扯皮,群众举报找不到门等现实问题。三、实现了统一规范、统一标准。新的监管体制,建立并第1页共4页完善了一系列法律条款、管理办法,终结了行业多头管理、标准不统一现象,形成了各行业标准统一,管理规范,安全生产,合法经营的良好局面。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一、执法队伍结构不够合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行业多、范围广、任务重、专业技术要求高,而现有的执法队伍人员结构不能完全促进各项工作有效开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执法人员数量较少;二是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三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四是办公自动化工作不能胜任;就我监管所为例,首先,我所负责辖区13万人口的饮食用药安全监管工作,共有各类监管对象490余户(按照百日发排查数据424+药店诊所73),按照市局编织人员配比万分之三的比例,应配备执法监管人员39人,事实上我所现有的执法人员仅12人,根本不能满足日常的执法监管。其次,我所执法人员组成为工商部门划转人员5人,质检部门划转人员2人,卫生部门划转4人,大学生招录1人;学历方面第一学历大专及以上2人,中专学历4人;专业方面法律专业1人,卫生专业3人,工商行政管理专业2人;现实的专业及学历根本无法有效满足食品药品监管中案卷整理、执法文书、快速检测等工作的需要。第三,年龄结构方面,我所40岁以上执法人员8人,表现出在日常执法过程中有些人有经验确力不从心,有些人倚老卖老不愿出力,有些人碌碌无为混日子,更有甚者带坏年轻人,没有工作积极性,自由散漫,不能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最后,电子化办公已成为现代社会一门必学课程,然而由于执法人员学历、年龄,以及人员结构方面的不合理,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工作落在个别人身上,长时间的大量工作和压力,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对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影响。三、管理经费不足。财政经费保障有限,财政预算除人头经费以外,即便有再好监管模式,也几乎无钱满足需要。四、经营单位与群众意识淡薄。一方面部分食品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购进产品时关注的是能够赚多少钱,很少去注意商标、厂名、厂址,生产日期及合格证等,甚至在检查过程中第2页共4页一些经营户消极对抗,拒绝接受检查。同时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较差,购买食品时考虑更多的是价格,忽视了产品的内在质量,不能辨别食品真假优劣,就餐过程中只注重价格高低,很少去关注就餐场所的卫生、餐具消毒等问题,维权、投诉举报更少之又少。五、政策制定相对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