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工作環境指引使用說明根據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所作的受僱者工作環境安全衛生狀況認知調查,針對近二萬名受僱者所做的調查結果顯示,有過半的受僱者認為有需要改善安全衛生問題。需要改善的安全衛生問題中,整體而言以空氣太髒、聲音太大、環境太熱或太冷、工作姿勢不自然比例較高。上述需要改善事項,在現行法令上已有所規範,但是法令之規範只是最低標準,配合時代的需求,要求工作場所環境的提昇,不能僅僅以符合法令之需求為滿足,本指引所述之內容除了遵照相關法令之規定外,更要提升工作環境的品質,建立較高標準的合理工作環境以減少勞工的疲勞與壓力,從而提高工作效率並減少職業災害之發生。本指引之內容主要針對受僱者需要改善的安全衛生問題,試圖從作業場所之溫濕環境、空氣環境、視覺環境、聲音環境、工作空間及安全工作場所等項目提出一個合理工作環境,作為事業單位改善工作環境之參考。其內容大部分係針對一般作業場所,至於特殊工作環境的改善請參照國內外相關法令及文獻。現今工業社會之受僱者常因工作負荷大、工作不順利、上班、下班之時間問題、工作環境不良及精神負擔,產生長期疲勞或過勞之現象。本指引最後一節的內容主要為減少壓力與疲勞,並提供進行疲勞與壓力管理之建議。讓員工發揮最大的工作效率,減少員工的工作壓力與疲勞,同時減少職業災害之發生。第一節溫濕環境工作環境的冷暖氣係指為使工作人員得以在適溫條件下工作,首先必須制定工作環境需求標準,其次再從工作時間、勞動量的適度化、容許標準等方面以兼顧作業管理層面。如果冷暖氣條件不易實施時,則個人應穿著適當的防護衣物因應。1.中央空調系統的需求設有中央管理方式的空氣調和設備者,室內溫度應維持於攝氏二十三度至二十八度間,相對濕度應保持百分之六十至七十五間,風速每秒鐘平均不得超過零點五公尺,使用中央空調冷卻水塔設備,每半年應定期清洗消毒一次以上。2.環境層面的配合需求在冷熱嚴苛的作業環境中,作業場所難以全面設置冷暖氣時,可以在工作人員作業的地點設置通風管,以傳送局部性冷氣或暖氣,來達到舒適的工作環境。作業場所設有鍋爐等特別高溫的設備時,應針對輻射能設置隔熱板、隔間、灑水氣等阻隔的設備以有效降溫。透過冷暖氣調節氣溫時,必須裝設除濕或加濕裝置以保持適當的濕度。3.以衣物應變的需求穿著衣物之後所感覺到的舒適感,以最裡面的衣物與皮膚之間的空氣層,維持其溫熱狀態為氣溫32±1℃、濕度50±10%,氣流25±15cm/秒。附錄我國高溫作業標準在高溫作業環境如鍋爐、鑄造、燒窯等作業,依「高溫作業勞工作息時間標準」第二條之規定,須由工作日時量平均綜合溫度熱指數WBGTTWA確認是否為高溫作業,並依照下表判定每小時之作息時間比例。綜合溫度熱指數之評估方式請參照高溫作業勞工作息時間標準。每小時作息時間比例連續作業75%作業25%休息50%作業50%休息25%作業75%休息時量平均綜合溫度熱℃指數值輕工作30.631.432.233.0中工作28.029.431.132.6重工作25.927.930.032.1【參考文獻】1.行政院勞工委員會,1998:高溫作業勞工作息時間標準2.台北市政府,2000:臺北市營業衛生管理自治條例3.營造快適職場指引,1999:勞動省環境改善室監修,中央勞動災害防止協會,P193-271第二節空氣品質環境空氣是由氮氣、氧氣,以及二氧化碳等在內的其他數種微量成份,經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氣體。同時也混合存在著一定比例的其他粒狀及氣態物質。這些混合存在的物質含量如果過多時將會污染空氣,超過一定限度時、將陸續出現各種不良的影響。1.環境中二氧化碳濃度的需求作業場所勞工所呼吸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會使作業場所之濃度升高,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則會造成員工呼吸不適,覺得空氣品質下降。根據先進國家對室內空氣品質的建議,應使空調系統有足夠的換氣能力,使二氧化碳的濃度以不超過1000PPM為宜。使用窗型冷氣時,要調在「換氣」的狀態,以免室內CO2持續增加,使人昏昏欲睡。空調設備要定時清洗濾網、保養及維護,以保持良好狀況。2.良好空氣品質的需求一般作業場所內所產生的空氣污染物質,需適時加以排除,而為求良好的空氣品質,應針對各種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