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日光温室生产常见的问题随着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近年来节能日光温室这种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生产设施在西北地区推广的面积越来越大,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实施了工厂化高效农业科技产业工程,在日光温室结构的优化、设备配套、栽培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在实际生产中仍存在着温室结构不合理、环境因子调控不完善、设备配套较差、缺乏市场导向、种植品种不适以及管理技术不规范等问题,限制了日光温室高效性优势的发挥。1存在问题1.1温室建造不合理节能日光温室内的温光效应,来源于太阳辐射,不同地理纬度、不同季节、不同自然气候条件,太阳辐射强度都有很大差异,这些因素正是日光节能温室建筑设计的基本依据。西北高纬度地区节能日光温室采光屋面角度与形状、温室背高、后墙高度、建筑方位、地基和温室下卧深度、建材选择等,都必须根据当地地理纬度、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周边环境等加以综合分析和研究,选择最佳设计方案,不能盲目选型,以免造成不应有的损失。1.1.1温室结构不合理1.1.1.1结构简单西部地区日光温室中绝大多数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模式建成的普通类型,结构较简单,材料上也仍以土墙、竹木结构占主体,设施结构比较简陋,档次较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厚厚的土坯墙还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可利用面积仅为40%~50%。1.1.1.1墙体不合理节能型日光温室的墙体包括两面山墙和一面后墙,要求墙体的厚度必须达到当地冻土层厚度的1.5倍以上,而很多温室没有做到这一点;墙体材料上,部分地区以土石为主,牢固性差,在雨水冲刷或浸泡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坍塌;墙体太矮,不利于农户劳作,同时还降低了温室的蓄热能力;墙体太高,不利于保温;墙体保温层反置这种做法大大降低了墙体的蓄热功能,相同的投入,蓄热效果相差很大。1.1.1.2仰角不合理温室前、后屋面角小。1.1.1.3忽视防寒沟的作用防寒沟能有效阻挡温室内的热量由土壤向外横向传导,防止温室边沿作物的根系受冻。否则,遇到强寒流侵袭或较冷冬季,种植的喜温蔬菜冷害现象普遍发生,因此生产的安全性有待提高。1.1.1.4温室后坡、通风口设置不当温室后坡以蓄热、保温为主要目的,材料可就地取材。日光温室保温性能好坏的关键在于后坡。目前土木结构温室后坡结构问题较多,后坡太薄达不到要求(40cm以上),以及直接用水泥板替代玉米秸、麦草等保温材料;后坡外侧过短,土墙又厚,后坡为便于作业,在墙上留出作业道,雨水容易渗漏到温室后墙内,导致墙体开裂而倒塌。通风口多设置在后坡上,早春通风后冷空气直接进入温室内,使作物易受低温冷害,雨水直接进入室内,又会造成空气湿度过大。而通风口设在后墙上端,则较理想。1.1.1.5半地下结构不合理西北高纬度地区,节能日光温室多建成半地下式结构,有利冬季保温。半地下式是指温室内地面比室外地面低30~40cm。但有些地区盲目兴建,将温室建在深坑内,秋季雨水多时,外面雨水倒灌进温室内,不但导致温室内湿度高,土壤温度低,而且对土木结构温室的墙体造成很大的破坏作用,甚至导致温室倒塌。1.1.2温室布局不合理温室的方位角与温室内接受太阳辐射量有直接关系。西北地区冬季太阳辐射强度低,一天中以中午前后辐射强度最大,且冬季日照时间短,日出到日落不足9小时,因此,西北地区日光节能温室方位应南偏西5°左右为宜,充分利用上午10时~下午2时太阳辐射热。然而有些地区的温室照搬低纬度模式,建成南偏东方位,导致了温室蓄热量不足。除方位角外,有的地区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缩短了温室前后之间的距离,导致早晚遮光严重,不仅导致温室蓄热量不足,也影响的植物对光照的需求,降低了产量和品质。1.1.3温室覆盖材料不理想温室的覆盖材料直接影响温室的透光和保温性能。温室外覆盖与温室的保温能力有关,其厚度和温室保温效果成正相关,覆盖材料越厚,保温效果越好。从目前西北地区的日光温室来看,其外覆盖材料多采用草苫,但是其厚度往往不符合要求,很多地区的草苫厚度只有2~3cm,常导致温室夜间失热过多,低温严重。在棚膜的选择上聚乙烯膜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