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与银行信贷风险1.1信息不对称原理信息不对称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其内容是指经济交易中,当交易双方获得某一事件的真实信息的程度存在差异或者说当交易一方知道的比另一方多从而影响了信息劣势者做出决策,交易双方就存在非对称信息或者说交易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信息不对称从发生的时间上看,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也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后。金融交易之前和之后的信息不对称直接导致金融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1.2逆向选择在银行信贷中发生的逆向选择主要表现为银行和企业在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投资项目风险上的信息不对称,企业对自己项目的情况掌握更多的信息。目前我国采用由企业提供申请资料给银行的办法,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尽可能多地申请到贷款,就会竭尽所能地粉饰自己,美化自己的不良资产或是提供不完整的信息资料,降低其评估风险,而那些资产状况良好的企业则有可能处于劣势。银行因为无法获取到这些信息,只能将潜在的银行借款人分为有限的几个风险等级,对每一个等级的借款人给予平均的贷款利率。在这种情况下,低风险的借款人由于贷款利率高于其预期的利率水平而退出,而高风险的借款人则会接受贷款条件,从而使银行的风险加大,呆账增加,收益减少。这是一种劣势企业挤压优势企业的“逆向选择”。在我国具体表现为:很多民营、集体中小企业虽然经营业绩良好,但往往申请不到贷款,而实际亏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却较容易得到贷款。这样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贷款效益的低下。1.3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指在签约时,当事人双方的信息量是对称的,但在签约之后,银行只能观测到企业的行动结果,而不能观测到行动本身,或者说只能观测到企业的行动,但不能观测到企业的行动效果,或不能准确评价企业的行动效果,从而使企业有机会利用信息优势来损害银行的利益。企业对银行的道德风险和银行自身的道德风险是银行信贷风险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首先,企业对银行的道德风险由以下原因产生:一是银行对企业的经营行为无法完全彻底地了解,企业则通过改变贷款用途,将资金挪用于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中,而把经营风险转嫁给银行。二是银行对企业的经营成果很难预测。企业可以利用银行对其资产状况的缺乏了解而制造虚假财务报表,制造亏损,以此为由,拒绝履行偿债责任或以丧失偿债能力为由,通过兼并重组或破产等方式转移资本,逃避偿债。其次,银行自身的道德风险主要因为金融监管当局缺乏银行经营行为的信息,即金融监管当局与银行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存在银行凭借信息优势从事违规活动而监管当局无法发现的情况。据专家分析,目前我国的金融风险中信贷风险的比例已经很高,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已成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内容。2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对策结合我国实际,消除和减少由于信贷市场中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产生的信贷风险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一些方面。2.1进行信用配给银行对付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一个主要途径是进行信用配给。信用配给有两种情况:一是银行拒绝发放任何数额的贷款,哪怕企业愿意支付较高的利率。二是银行愿意发放贷款,但数额低于企业的要求。银行进行信用配给主要是因为那些拥有高风险投资项目的企业,正是愿意支付高利率的企业。一旦企业进行一项高风险投资项目并且取得成功,它将获得巨额利润,但也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企业投资失败导致银行贷款不能收回。对于银行来说,正是高利率使得逆向选择问题更加恶化,因而银行宁愿进行第一种信用配给,即拒绝发放贷款。银行从事第二种信用配给的目的在于防范道德风险,即向企业提供贷款,但不提供企业所要求的数额。这种信用配给是必要的,因为贷款规模越大,道德风险活动产生的利益越大,企业就越有可能从事道德风险活动。为了合理地进行信贷配给,银行必须能够获取企业的相关信息,目前我国银行普遍开始实行的“企业信用等级制度”就是为了规避此类风险而建立的,这样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2.2完善企业资信评级制度企业资信评级是资信评级机构对企业的资金实力、偿贷能力、履约意愿等各方面状况做出评定和预测,从而确定企业资信等级的过程。客观、公正的资信评级结果可以为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