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失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按语:苏东经济转轨已经历时十年。然而,在实施“休克疗法”之后不但没有迅速步入经济增长和繁荣。相反,GDP增长水平急剧下降,宏观经济陷入长期停滞,贫困增加。对此,必须进行理论上的反思。实践表明,经济转轨是一次深刻的变革,包括从经济到社会的全面重构,它涉及机构基础设施、法律体系、金融系统、破产机制和竞争政策、社会资本的保护和创造。俄罗斯的资本外逃和工业投资的匮乏表明,简单的私有化将导致资产流失,而不能创造财富。与俄罗斯相比,中国的成功表明,在竞争和私有化之间,竞争更为重要。扭曲的私有化只能导致垄断竞争、恶性竞争,使少数人暴富,而公平竞争则增进效率,使广大消费者受益。中国的经济改革以竞争为主并伴随着非国有化进程,通过开放市场引入市场机制,成功地维持了高经济增长,并有效促进了社会发展。同西方经济学家对苏东转轨提出的所谓“理想模式”相比,中国的“有瑕疵的”和“不够完美”的渐进化改革更务实,也更成功。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在东欧转轨十年后的今天,对经济转轨的重大战略和政策问题进行了重新评估,对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进行了批判,也对包括“华盛顿共识”在内的“标准的西方建议”的简单经济自由主义提出了质疑。此文是斯蒂格利茨继《转轨十年:改革向何处去》一文之后,于1999年6月在巴黎举行的世界银行发展经济学年会上所做的演讲。本文对经济转轨的一些经验教训——主要是公司治理及相关问题作了更详细的阐释。狭义的公司治理问题是指采取一定的公司组织形式及监督管理机制,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效激励,促使其采取能够增进所有者利益的行为。斯蒂格利茨拓展了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theory)。该理论认为广义上的公司“所有者”除了所有者和管理者外,还应该考虑利益相关集团,包括工人、银行和地方政府。简单化地将国有资产出售或转让而不考虑相关利益者权益,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工人下岗,银行呆帐,进而损害储户利益,政府的税收也受到损失,这显然是不公平的。有效的公司治理是市场转轨成功的关键。以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理论所指的公司治理,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公司治理问题,它涉及到了企业外部环境,包括法律体系,金融系统和竞争性市场等,也包括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如何实施有效的企业监管,遏制国有资产流失,促使国有企业保值增值,如何解决好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和提高企业效益等重大问题,读读这篇文章,借鉴一下俄罗斯十年转轨的教训,将对我们具有启发意义。一、简介二十世纪主要有两个重大经济事件,一个是从1917年苏联开始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试验,最终以十年前苏维埃王国的崩溃而告终;另一个是这些国家在过去的十年中开始向市场经济转轨。第一个试验给予我们的经验和教训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共识,即中央计划不能代替市场,即使是市场社会主义(marketsocialism)也无法替代与资本主义相关的激励机制,即促进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符合消费者需求、创新的激励机制。但从第二个试验中汲取的教训却非常模糊不清,而我今天的发言就是主要针对于此。首先,事实所反映的情况是自相矛盾的。图一对转轨国家经济转轨前十年的平均增长第2页共1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7页率与过去的十年加以比较。(除了一个例外,这些国家在向市场经济转轨后比转轨前经济增长更差劲了)。实际上,大多数这些国家还没有能够达到1989年的GDP水平,也就说从平均意义上来看,这些国家今天比转轨之前更穷了。这一结果被其它生活富裕水平指标(indicatorsofwellbeing),比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所证实。图3所示的是转轨前后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情况。同样,结果并不乐观。这些国家的预期寿命即使在全世界预期寿命平均提高两年的情况下,其平均水平仍有所下降。但是,有关贫困的统计数据更加令人担忧。在我们有统计数据的25个国家中,按人均每天4美元的标准计算,有18个国家的平均贫困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从4%增加到45%,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