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调研一、**乡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乡位于**市西南15公里处,行政区域1960平方公里,下辖15个行政村,其中牧业村6个。**年,该乡人口14187人,其中哈萨克族占76.7%,人均耕地2.2亩。农村劳动力3882人,其中男劳动力占61%;从事种植业、畜牧业、工业、商业的劳动力分别占总劳动力的60%、19.2%、6.3%和3.9%。**年,**乡有富余劳动力1500人,转移总体情况如下:——从转移比例上看,当年转移1003人次,分别占全乡劳动力和富余劳动力的25.8%和66.9%,占全市劳动力转移总量的19.5%,约为五分之一。——从转移特点上看,一是多以短期外出为主,农忙季节都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季节性较强,半工半农类居多。同时,劳动力转移表现出一定间隔性和随意性,经常是半年打工,半年在家休息,或者是今年打工明年不打工。二是“就地”、“就近”、“就富”转移居多。**年,该乡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在本乡内实现“就地”转移的136人,占13.6%;“就近”转移到乡外市内的656人,占65.4%;转移到市外地区内的152人,占15.2%。而转移到省外的仅有59人,占5.9%,其中“就富”转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占94.7%。——从转移收入上看,劳务输出人均增收132元,占农牧民增收的52.8%。二、**乡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年,**乡劳动力转移工作虽然走到了全市前列,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仍具有普遍性。(一)政府服务不到位,中介组织服务体系尚未建立我们从调研中了解到,当前该乡富余劳动力流动基本处于半无序状态,政府缺乏对其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组织和引导。一是劳务信息交流平台不完善,信息覆盖面和时效性不能完全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乡级政府服务深度不够,大部分农牧民不了解政府劳动力转移政策,不能及时获得政府发布的劳务用工信息,存在农村劳动力盲目流动问题。二是劳动力培训第1页共4页工作流于形式,达不到提高农牧民素质的目的。存在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培训教材语言障碍以及教材与实际需要脱节等问题,影响了培训效果和质量。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表明,中介组织是政府服务的纽带和有效补充。就目前看,**乡劳动力中介组织和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基本由当地政府承担,供求信息缺乏市场性、广泛性。据我们了解,**年该乡劳动力以自发方式转移的在90%以上,方式上多为单个或者三、五个劳动力零散转移,主要依托传统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且具有很强的盲目性。(二)农牧民综合素质偏低,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要求据我们了解,**乡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低主要表现为:一是文化水平低。**年该乡转移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占62%,初中文化程度占2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12%。二是职业技能差。劳动力转移的行业在第一产业居多,其次是低层次的商业服务业和生产建设第一线。**年,该乡到异地从事一、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为64:15:21。(三)思想观念保守,缺乏创业精神通过调查,我们认为**乡有相当一部分农牧民对土地依赖性强,恋乡情结较浓,宁可安于现状也不外出打工。同时,值得关注的是该乡富余劳动力中约40个大中专毕业生,他们虽然有较好的文化基础,但怕苦、怕累、怕风险,缺乏创业意识,大多数的就业目标是进政府机关工作。三、促进**乡及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一)加强宣传教育,解决农牧民思想上的问题加大对劳务输出“排头兵”的乡镇(场)、村组和个人的表彰力度,以期达到树立典型、扩大影响、以点带面的作用。同时,利用广播、电视、宣讲团等多种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加强就业观念的教育培训,让他们抛弃小农经济意识,放下“恋乡”的思想包袱,增强竞争就业、自主创业的意识,充分调动农牧民“离乡离土”务工挣钱的积极性。(二)构建市、乡、村三级劳务输出服务网络,解决政府服务的问题第2页共4页一是市一级应利用驻阿办事处机构在各地设立就业联系办事处,依托本地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与企业采取“订单培训”的方式构建劳动力输出市场网络。二是加强劳务市场管理。由于劳务市场不规范,以招工之名行骗财之实屡见不鲜,特别是农村缺乏文化的少数民族青年经常受骗。因此建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加大规范城乡劳务市场的力度,输出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