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思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我党着眼新世纪新阶段农村建设规律推出的重大举措,也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的新实践。从我区的实际来看,笔者认为,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拉动农民消费需求和提升整体发展水平等均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这也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难题之一。为此,笔者就如何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一、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现状农村社会保障与一般社会保障,在内涵上具有一致性。所谓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四部分。其中,社会保险又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5个险种,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目前全国普遍建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农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个方面。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年,民政部印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方案”比较符合农村实际,是可行的。我区随后全面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但从以后的发展情况来看,推行多年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陷入举步维艰、进退两难的境地。在**年,我区共有参保人员5000人,但到**年底,全区参保人员明显下降。从全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也是如此,部分地区可以说是已经失败。**年,全国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村人员达8200万人,而随后逐年下降,到**年底,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员为5378万人,参保人员下降了34.4%。而同时,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年参保人数已达1.74亿人,比“九五”期末增长28.1%。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个制度存在覆盖面小、共济性差,制度存在不稳定性和保费筹集原则与参加自愿性原则存在矛盾这三大缺陷,第1页共8页也就是说农村养老保险因制度设计的根本缺陷(不是真正的社会保险)在局部地方甚至总体上可以说是已经失败。我区农村养老保险在经历了最初几年的蓬勃发展之后,已经进入到目前的这种立法没有进展、实际工作难操作的局面。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年,我区农村约有90%的行政村实行合作医疗,成为医疗保障制度的三根支柱之一。从全国情况来看,2o世纪5o到70年代末,9o%以上的农村地区为农民提供了最基本医疗保障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被国际舆论一直尊称为“中国模式”,世界卫生组织还将其作为发展中国家解决低收入群体医疗保健的典范而向世界推介。然而,时易势移,曾有的农村合作医疗“中国模式”逐渐走向了衰弱。自20世纪8o年代初中国取消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家庭重新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以农业合作社为依托的合作医疗制度出现了滑坡的局面。到**年,继续坚持合作医疗的行政村仅占全国的4.8%。我区的农村合作医疗也同样走向没落。**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以大病统筹为核心的农民互助共济医疗制度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试点。这一次的大规模行动被称之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XX县区于**年元月1日顺利启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目前,全区52万农村居民参加合作医疗率为76.9%。到3月底,已为265o名参合农民办理了住院费用补偿,为37o名住院分娩产妇办理了定额补偿,为解决农民的就医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目前,由于保障水平低,农民参与意愿不强,同时存在补偿过程中手续繁琐、立法滞后、政策不过硬等因素的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起的作用有限,相对80年代的医疗水平而言,对于解决农民的就医吃药问题远没有达到当时的水平。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低保是农村特困群众最后一道保障线,对于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增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第2页共8页降低部分群众因生活困难而上访、信访的概率,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