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研究【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实验技术也得到了相当迅速的发展,在高校的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过程当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对其做出不断的更新优化,在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当中,主要是利用人工以及纸质的方式来进行实验室模式的管理,从而对实验室的效率起到一个提升的作用。首先对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进行了概述;其次对我国民办高校实验室管理的现状做出了实际的分析;最后根据状况提出了措施和方法。【关键词】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在现代实验室的管理过程当中,需要对传统的方式进行改善,其中在传统的实验室管理当中,主要是利用手工和纸质的管理方式来对其进行管理,因此为了满足现代化的需求,需要最大限度的引入信息化的手段,实现信息化的手段管理实验室。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最大限度的培养社会需求的实践创业人才,对于实验室的模式进行了改革,实现一种高效便捷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一、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在高校的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过程当中,需要实现规范化、流程化以及信息化的有效管理,最终可以提升实验室的教学质量、管理水平以及服务水平,为实验室的主管部门提供出宏观的管理以及科学的决策,为实验室的自身发展来提供出科学有效的契机,实现实验室的全面信息的有效保障。在高校建设的不断发展过程当中,需要对原有的实验室管理模式进行改善,对于其中出现的弊端和问题需要做出实际的分析。二、我国高校实验室管理的现状1.重视程度存在不足。民办高校受传统教育教学思想影响严重,在思想上就得不到高校管理层的重视,与此同时高校管理人员在行动中对其重视程度有限,有时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及设备,但是在实验室规划方面依旧是模棱两可。其次,教学资源分配不合理、专业之间、学院之间不平衡的问题,实验教材、大纲更新不及时、被动接受知识的问题;以及理论知识第1页共4页与实践操作脱节等问题。2.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人员素质存在差距。在教改工作不断推进完善的今天,民办高校将人才建设放在了首位,对现有教师的薪资待遇都有所提升。但是,民办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的薪资待遇与本校正式教师的薪资待遇依旧存在差距,造成校内一碗水难端平,从而让实验室管理、技术人才不愿意长干,导致了很多毕业生都以此为跳板,借机跳槽去别的单位。因此,实验技术人员的总体学历水平不高,无法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不能充分实现老带新、老帮新的效果。再加上实验室往往是教研室之外的独立科室,实验技术人员与教师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缺乏参与教学和科研的机会。多年来,能留在实验室长期工作的人员,多数只是做好眼前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创新意识。3.民办高校实验室的管理体制缺陷。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创新,所应用的管理体制依旧是传统的“校院系”三级管理模式,该模式通常按照专业进行课程划分,但是由于交叉学科的存在又导致了建设重复问题严重,在设置上的“小而全”现象增加了学校对其管理上的难度,造成了有限的实验室建设资金投入上的浪费现象。实验室仪器设备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管共用、资源共享,许多实验室项目设置重复、仪器设备重复购置、技术垄断、数据相互封锁,科研成果共享程度低,严重制约了科研创新工作的开展。4.民办高校的实验室缺乏开放性。民办高校实验室以封闭式教学管理方式为主,在授课中采取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方式,缺乏全天候开放性的师生公共实验室。实验室之间缺少沟通和共享,导致了实验室的设备和资源大量闲置,使用率不高,也难以发挥高校的整体优势。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民办高校实验室管理问题频发,影响了实验室使用效果与实际教学目的,亟需对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三、基于信息化手段的实验室管理模式首先,可以利用实验室信息化的管理平台来进行有效的构建,在实际运行的过程当中,充分的利用ASP.NET技术和SQLServer2005数据库,来对专业实验室信息化的管理平台来做出科学的构建。在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B/S)的基础上,对系统的平台模第2页共4页式做出最全面科学的分析,实现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