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鉴赏诗歌用词之妙二、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诗歌语言题常规命题方式用词之妙赏析用词之妙(炼字题)①语言上:修辞②内容主旨上:写出了什么,构建了什么画面,表达了什么情感③结构上:呼应、总领全文、承上启下①修辞+效果②写出了什么+构建了什么画面+表达了什么情感•结构上:引出下文、呼应、过渡、总结升华、铺垫、线索•内容主旨情感:渲染了什么氛围,写出了什么特点、交代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语言:使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效果【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送邹明府游灵武[注]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1)①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②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抵不住透骨寒风。③诗人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1)展现了什么人物形象(遭遇、性格+身份)。(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2)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出了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③这两句写出了前路的艰难,包含了对友人的担忧之心。修辞内容情感【例题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华清宫崔橹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明月子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1)晚唐诗人(填写作者)也写过《过华清宫》,其中的名句是“,无人知是荔枝来。”(2分)(2)分别简析两诗中的“寒”字。(2分)(3)探究两首诗思想情感的不同之处。(4分)(2)这两首诗都用了双关的手法。吴诗中的“寒”,既指天气的寒冷,也指百姓的饥寒。崔诗中的“寒”,既写出了深树掩映下宫殿的寒冷,更渲染了冷清、寂静的氛围。修辞内容(3)吴诗将华清宫内融暖景象与宫外凄寒的环境构成鲜明对比(1分),鞭挞了唐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1分)崔诗通过“草遮回蹬”“明月自来去”“无人倚栏杆”等意象(1分),写富贵繁华不再的盛衰之感,流露出一种哀婉伤感的情绪。(1分)【例题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浣溪沙欧阳修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樽前。(1)上片描绘的是色调和谐、情趣盎然的湖上游春图,“逐”“拍”二字的运用,使形象呼之欲出。请简要赏析“逐”“拍”的表达效果。(4分)(2)词的下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4分)(1)“逐”字写出了游人纷纷抢上画船的情形,表现了堤上游人对水上画船的喜爱之情,也写出了游人之多,春游的热闹。(2分)“拍”字写出了春水不断拍打着堤岸的情形,表现了春水活泼泼的生命力。(2分)内容情感(2)表现了一个乐观旷达、忘情山水的诗人形象。词人满头白发上插着鲜花,也不怕别人笑话;随着急促的乐声频频举杯畅饮。(1)展现了什么人物形象(遭遇、性格+身份)。(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例题4】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8分)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1)这首诗的题目是“听筝”,颔联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炼字典范,请对这两字作简要分析。(4分)(1)这首诗主要通过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的手法,用柳条对春风的依恋和啼鸟对落花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