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一五单季稻生产发展规划单季稻生产是农业种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制好XX县区“十一五”单季稻生产发展规划,对于促进种植业稳步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根据《XX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XX县区“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制订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xx—20xx年。一、“十五”单季稻生产回顾“十五”期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市农田种植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经济作物和单季稻面积迅速增加,全年粮食复种面积和早稻面积相应减少,单季稻总产在全年粮食总产的比重越来越大。据统计年报,“十五”期间,我市单季稻年平均面积为14.66万亩,比“九五”年平均8.59万亩,增加6.07万亩,增加了70.7%。压滤机滤布其中20xx年单季稻面积为13.63万亩,占全年粮食复种总面积的46.6%,比2000年的35.1%上升了11.5个百分点;20xx年单季稻平均单产439公斤,总产为5.99万吨,占全年粮食总产的57.8%。比2000年49.5%上升了8.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单季稻生产已经成为我市粮食生产的主体。“十五”期间我市单季稻平均单产为455公斤,与整个XX市单季稻平均单产497.8公斤相比,要低42.8公斤,低8.6%。但是,也应当看到,我市在单季稻生产上,存在单产偏低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单季稻品种较杂,当家品种不突出,迟熟高产的超级稻新品种覆盖率低。目前,我市种植面积较大的单季稻品种主要有Ⅱ优63、汕优63、汕优72、粤优938等。这些品种多数种植多年,种性退化,产量水平较低。滤布而产量较高,米质较优的超级稻品种如两优培九等的种植面积不足3万亩,占全市单季稻总面积的22%。2004年以后新引进试种的超级稻新品种川香优2号、中浙优1号等种植面积(20xx)还不到1万亩。由此可见,单季稻品种老化,新的超级稻品种覆盖率不高是我市单季稻单产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农民习惯延用连晚栽培技术,单季稻综合配套技术覆盖率低,单季稻强化栽培新技术还处于试验示范阶段。从上世第1页共4页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的三十多年间,我市都以种植双季稻为主,连晚栽培技术在广大农民中已经相当普及。近十多年来,随着单季稻面积的不断扩大,多数农民仍然延用连晚栽培技术来种植单季稻,因而不能充分发挥单季稻的产量优势。而能夺取单季稻高产更高产的强化栽培新技术目前在我市还处于试验示范阶段,要大面积推广并在生产实践中起到提高全市单季稻平均产量的作用,还必须增加投入,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可谓是任重而道远。由此可见,我市单季稻综合高产配套技术覆盖率低、单季稻栽培技术落后也是制约我市单季稻夺高产的原因之一。三是我市水田土层较薄、有机质含量较低,也影响到单季稻夺高产。与余杭、萧山等水稻高产地区相比,我市地处半山区,水田土层薄,有机质含量低,地力差,土地产出能力弱,也是制约我市单季稻夺高产的“瓶颈”之一。二、“十一五”我市单季稻生产的主要目标1、种植面积和总产基本稳定,主栽品种得到更新。到20xx年,全市单季稻面积要力争稳定在12.5万亩以上,总产6.25万吨,比20xx年的总产水平有所提高,并实现单季稻品种的更新换代。彻底淘汰现在还在大面积种植的汕优63、Ⅱ优63、汕优72、粤优938等老的单季稻品种。迅速扩大川香优2号、中浙优1号等超级稻新品种的种植面积,使单季稻主栽品种得到更新。2、单产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今后每年单季稻的单产都要在现有基础上得到一定的提高,到20xx年,在正常年景下,至少有四分之三的行政村单季稻平均单产要达到和超过500公斤,确保全市单季稻的单产要稳定超过500公斤,比“十五”期末增产61公斤,增产13.9%。3、米质有所改善和提高。到20xx年,目前看好的几个米质较优的超级稻新品种,如川香优2号、中浙优1号等的推广面积要达到全市单季稻总面积60%以上,新引进筛选的超级稻新品种,也要把米质较优作为重要标准之一。4、无公害、低残留。要继续大力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绿色环保的生物农药,加强水稻病虫害预测预报和全面实施水稻无害化治理综合配套技术,使我市生产的大米全面达到低残留、第2页共4页无公害的标准。5、生产成本有所降低。通过大面积示范推广单季稻旱育秧、强化栽培、免耕直播、测土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