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5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5页學校經營管理與績效評估陳世聰1壹、前言杜威曾說:「教育除本身之外,無其他的目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一個社會,同時重視卓越與公平,個人自由與公共責任,獎賞個人努力與社會團體的公平,期望學校涵養學生公民素養卻又將學校視為個人追求成功的手段,要為個人的經濟競爭作準備卻又要孕育民主生活的氣質,要回應地方的優……先性又要反映國家教育的議程信念衝突導致難解的價值抉擇過度負荷」(Bellamy,Fulmer,Murphy&Muth,2007),之所以會對學校有如此多的期待,是其他社會結構功能日益弱化下,仍相信它的功能與價值。然而在追求民主深化的解構運動中,學校亦是解構的對象;期待被解構的學校除了承繼原有結構功能之外,尚得彌補其他結構的弱化,無異是一種「權消責長」的矛盾期待。當前學校面對的不合理期待,是我國長期政策因果理論與工具設計未符邏輯的必然現象。除了前述基於功能典範對學校的期待外,我國深受美國《政府績效與表現法》(林嘉誠,2004)與NCLB法案(NoChildrenLeftBehindAct)學校績效責任要求之影響,在2001年也公佈實施《行政院所屬各機關施政績效評估要點》,同年實施的《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也有「教育經費使用績效」要求,近年大學評鑑更是如火如荼地展開學校的績效評估已然進入普遍實施的狀態,是以學校所受的不只是期待更增添了課責意味。學校教育工作者能否以健康瀟灑地心態來面對學校經營管理的挑戰,績效評估取向會是個重要影響因素;它可以是壓垮士氣的最後一根稻草,也可以是引導專業成長的利器。基於不同教育層級目的與功能不同,為使論述聚焦,本文僅就國民教育層級來談學校經營管理與績效評估的問題。貳、學校經營管理與績效評估面臨的問題學校經營與績效評估交會後確實產生許多的問題,茲臚列數點作為後續策略擬思之依據。一、教育理念強調權利甚過於責任與義務從專制政體轉向民主政體,我國國民教育階段置入許多新的課程元素,其1屏東縣佳冬鄉昌隆國小校長/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行所兼任助理教授第2页共5页第1页共5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5页中對主體意識的強調更是著力甚深。然而主體衍生的自主價值偏向權利的彰顯,卻缺乏相對的責任承擔。因此教育鬆綁、保障學習權、父母的教育權與教師專業自主等教改理念(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在實踐的過程,即呈現出基本假定不未普遍存在致使過程諸多對立衝突的現象,浪費太多的能量在權利義務的溝通與協商;最終要成就的學生學習權,反被弱化。二、專業精進缺乏制度面的要求,能力建立往往失靈追求專業成長是知識相關產業必然的趨勢,然而學校教育工作人員之成長,雖然《教師法》指出研究與進修是教師的義務事項,但並未清楚界定要求的標準,是以各項針對教師專業能力精進的計畫,偏採誘導與能力建立之手段,並未強制要求。是以除了對薪給有實質助益的學位進修尚屬熱門外,在缺乏制度面的要求之下,計畫型的進修成長課程參與度並不高。三、教育產出偏重具體可見的行政變項,忽視教育核心價值「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道出真正的教育效果、教育之後真正的影響,不是短期可以呈現的。即使課程改革注意到了過去課程與教育偏重認知與技能的學習,在一些領域與議題加入實踐、體驗與反思的課程理想,但在此強調績效的時代氛圍中,課程的實施仍不免偏重具體可見的短期目標。而近年各縣市普遍實施的校務評鑑層面也多偏向行政具體作為,較忽視全人教育應有內涵。四、績效評估的目的不明,多了量化指標少了理想準則「無論是內部評鑑或外部評鑑,最重要的是確立「評鑑的指標」(林邦傑,2001)。「評鑑之前,先要釐清評鑑的意義與目的,評鑑是依據一個價值的架構和規準」(吳明清,2001)。近年各類教育評鑑如火如荼展開,但多的是具體量化的數據,少的是教育理想的堅持。評鑑(估)的方向往往偏向政治性與經濟性目的,教育理想嚴重弱化。事實上教育績效的觀念,源自有限教育資源下有效成就教育機會公平理想的概念,其在手段與目的上是不容錯位的。五、學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