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培训视野中的教师研究[摘要]基于教师研究的校本培训作为一种“生态”模式,将有力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开展研究的具体分工有:从事件研究到问题研究;经验总结研究与经验移植研究;试验研究。教师开展研究的必要条件是:教师对自身角色的重新认知、教师要重视理论的作用、学会反思和合作,重建新型的学校文化。[关键词]校本培训教师发展行动研究学校文化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即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这场改革的前途将会如何?是否真正成为推动学生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契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于教师角色转型和职业生活方式改变的教师专业力量的兴起:教师要努力转变传统的改革的“保守者”、课堂教学的“日常操作工”、教师培训中的“被培训者”、学校教育中的“被管理者”的角色,重建其学校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努力走上自我更新的专业发展之路。而以基于教师自我反思研究与合作互助研究相结合为手段、以塑造协作性学校文化为内涵的校本培训将成为教师开展对话、谋求发展的支撑平台。一、转向“基于研究”的校本培训英国课程论专家斯坦豪斯(L.Stenhouse,1975)在阐述“教师—研究者”的概念时论道:所有的课程研究和设计,都是建立在课堂研究的基础上,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工作。因此,“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在论及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时也明确指出:学校教育的成功取决于三个要件:“硬件、软件、人件”。所谓“人件”就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至关重要的条件;教师的素质及其教育教学的能力和动力是全部教育问题的核心。那么,教师的发展之路该如何迈步?我们所面对的现实窘境是:被各级各类师资培训部门视为当然、几乎是麻木地、年复一年地进行着的,以文本知识为内容、以课堂讲授为形式、远离受训教师教育教学实际的教师培训,对受训教师专业的发展助益甚微。教师培训向何处去?究竟应当怎样做才能真正提高受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每一个有责任心的、不愿对教师培训抱任务观点的、不愿看到教师培训成为劳民伤财的欺人之举的教育工作者,都应当认真反思、努力作为。近年来,受国际教育研究风气的影响和国内教育改革需要的推动,我国教育理论界和广大中小学逐渐兴起对“校本培训”的研究和关注。校本培训,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师培训模式,它是一种为了促进基于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如发挥校外专家理论引领、经验提升的作用;强调教师同伴间的互助合作、建立积极的专业学习和问题解决的伙伴关系等。),由任职教师所在学校规划实施主要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的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形式。作为一种以现场培训为主要方式的教师在职培训策略,它的基本理念是:培训中应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师的实践知识,最好的教师培训是教师的自我培训;其目标就是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把专家的教育教学理论与自己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进行充分的整合,进行持续的对话,在提升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理性的同时,发展出教师个性化的教育教学理论其主要途径是结合受训教师和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境,把培训与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师研究活动融为一体。校本教师培训模式体现了这样一种思想:“教师的劳动成果不仅要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还要体现在自身的专业成熟中。”它把培训渗透到教师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和过程中,实现了教师培训的基层化、全程化和全员化。校本培训将大大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和创新精神,改变教师的角色认知和自我观念,不断增进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满足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实现其人生价值;同时作为一种“生态”模式,它也将促进学校充分挖潜,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整体发展。二、校本培训中教师开展研究的三种方式20世纪中期以来,教育理论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观念:教学研究不应只是教学研究专家的专利,从事教学实践的教师也应该从事教学研究,教学研究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内容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同时,相对于“理论研究”来说,“实践研究”,因其大大缩短了“教师”与“研究”、“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距离,正受到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