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运动”教案教材简析及教学设想有关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教材在前面虽然已经对动物的运动方式进行了简单介绍,但并未涉及运动的结构基础,因此本节主要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以便学生对动物运动的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为了面向全体学生,这节课我采用了分组学习、合作交流,展示评价的方法开展教学。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在每一组都设有观察、实验、体验、制作等多个学习任务,因而一方面可以让不同认识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学生都有独立自主地承担学习课题的机会,另一方面又给予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机会。教学目标的确定为了达到新课标要求,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贯彻“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等新课程理念。因此在本节教学中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说明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的构成2.阐明动物适于运动的特点3.说出运动对于动物适应环境的意义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资料、标本,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信息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概括和表达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3.练习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模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模拟制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养成健康的运动习惯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同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4.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展示,在倾听、交流和辩论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难点1.动物运动所依赖的结构(骨、关节、肌肉)的特点2.运动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统一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剖开的猪腿骨关节6副;家兔的骨骼标本6盒;肘关节运动模型或往届生制作的比较优秀的“肌肉牵动骨运动”模型6副;“动物的运动方式”光盘;学习任务卡片4×6组,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学生准备硬纸板、剪刀、大头针、火柴、废旧饮料瓶、玩具吊车。教学方法分组学习、合作交流、展示评价法分组学习:即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在每组内再分成4个2-3人组成的学习小组,分别完成本节课的四个学习任务合作交流:即在每组内交流各自的学习内容,让小组内每一个成员都掌握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展示评价:即抽取四个小组在全班分别展示四个学习任务,另两个小组为评价组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大约用时5min)观看资料片“动物的运动”让学生的归纳总结动物的运动方式,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运动是动物觅食、避敌、繁殖后代等各种行为的表现基础。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运动器官是怎样完成各种动作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运动系统的兴趣,导入新课。2.分组探究,合作学习(大约用时10min)将每一大组内再分成4个2-3人组成的小组,分别完成以下四个学习任务学习小组学习任务学习要求学习结果汇报第一小组对照家兔骨骼图,观察家兔的骨骼标本说出家兔的前肢骨与后肢骨由哪些骨组成,比较前后肢骨的特点,思考它们与家兔怎样的运动方式相适应。第二小组对照关节模式图,观察关节的结构认识关节的组成部分,思考关节对骨运动的意义,并观察玩具吊车,思考吊车的哪些部位相当于动物的关节。认识并活动身体部分关节,体验关节的灵活性第三小组对照肌肉与骨和关节的的关系图,观察肘关节运动模型模拟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的模型第四小组阅读教材“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部分说出骨骼肌的组成,尝试屈肘和伸肘动作,体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协调配合3.小组讨论,学习交流(大约用时5min)分组学习完成后,在小组内讨论学习任务,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准备课堂展示。4.能力展示,答辩评价(大约用时15min)分别从四个大组中随机抽出一个小组展示学习内容和心得体会。另外两个大组学生,一组作为提问组,针对学习任务提出一到二个问题,让展示组答辩;另一组作为评价组,针对问答双方进行评价(在学生展示答辩过程中,教师无论对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5.知识拓展,升华迁移(大约用时4min)展示交流完成后,教师针对展示情况给予激励性评价,引导学生掌握最核心的知识:生物体结构和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