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新中国的外交【内容标准】(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2)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大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建交等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全面辩证分析大国间关系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加强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性体验,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与提炼历史材料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和成就,培养学生自觉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教学要点】重点:万隆会议、中美建交。难点:求同存异、中美关系的演变。【学情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建国初期至七十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课程信息量大,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初二学生已经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加之在近代史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弱国无外交”有深刻的体会,因而学生对新中国的外交具有较浓厚的兴趣,通过本课学习同时有助于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导入:近期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一系列活动,回顾新中国的外交。一、以独立自主的形象面向世界谈到新中国的外交,我们不得不提起旧中国的外交。下面我们通过几幅图片来回顾一下旧中国的外交。展示幻灯片《弱国无外交》师:从这些图片中,大家得到了哪些信息?生: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师: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年间,中国历届反动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中华民族饱受了列强的欺凌掠夺。(材料)据统计,中国近代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1000多个,被迫开放口岸100多个,租地上百个。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小结: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结束了长期受侵略、受压迫、遭凌辱的历史,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的纪元,中国外交也揭开了新的篇章。下面请同学们齐读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一段话,概括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外交方针。生:齐读。概括出:独立、自主、和平。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建国之初我国的外交政策,也是新中国区别于旧中国外交最主要的特征。在它的指导下,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我国迎来了第一波建交热潮,共有17个国家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下面请同学们观看知识链接1:第一波建交热潮:17国国名。概括归纳这些国家的特点。说明:外交政策制定面向世界,具有广阔性和开放性。二、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赢得世界师:在这17个国家中,印度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中国最重要的邻国之一。20世纪50年代初,为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学生活动1:看课本,找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时间、人物和主要内容。提出时间:1953年。提出者:周恩来。教师讲解:PPT中印边界地图;周恩来会见印度总理和缅甸总理。(3)主要内容: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教师提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学生活动2:比一比:1分钟速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小组探究1:PPT展示材料:归纳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意义:不仅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确立后,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三、以“求同存异”的智慧感动世界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外交精彩纷呈,接下来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回答以下问题:学生活动3:找出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中国代表团的贡献。1.时间:1955年4月,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应邀出席。2.地点: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3.中国的贡献:(1)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结束。(2)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旨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十项原则。小组探究2:“同”与“异”。教师概括:求同存异原则展现出新中国谦逊、诚恳、善意以及对和平的真诚愿望,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万隆精神”。万隆会议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