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洋务运动兴起总理衙门曾国藩创建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2.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目的,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客观地评价洋务运动。3.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以及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过程方法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情感价值观1.正确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2.通过了解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在国家危难之际,为救亡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而不懈努力的史实,培养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和品质。教学重点1.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以及它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理解戊戌变法发生的原因及其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中的地位、影响。教学难点1.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2.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和失败原因教学方法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教学用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忆总结:四次鸦片战争战争时间国家条约影响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8英国《南京条约》开始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国法国《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进一步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日本《马关条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7-1900.9英美法德《辛丑条约》完全沦入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亡国危险日益临近的时候,先进的中国人并没有完全屈服,而是展开了自己的救亡自强之路。【讲授新课】一.历史发展顺序洋务运动————————————甲午战败——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18世纪60年代—90年代)———(1895)——(1895)——(1898)——(1898)二.洋务运动1.背景:洋务运动是在太平天国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刺激下产生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在内政外交上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2.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3.领导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4.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5.过程:18世纪60—70年代:“自强”主办军用工业三局一厂18世纪70年代——:“求富”主办民用工业三局一所(曾国藩创建安庆内军械所——最早兵工厂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最大军工企业)(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最早民用企业)6.性质:地主阶级的救亡图存运动7.失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惨败8.原因:洋务派企图不改变政治体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是洋务运动注定要失败的根本原因。9.作用:刺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10.评价:1)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最根本的原因是不触动封建制度,布新而不除旧。2)洋务运动有积极作用。其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第二,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第三,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三.维新变法1.背景:1)甲午战败,举国震惊,列强侵略日趋严重,亡国危机迫在眉睫2)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基础: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报刊,学会,论战——思想基础保国会——组织基础3.领导者:康有为梁启超4.过程:1)救亡图存——康梁发起2)1895年公车上书——拉开序幕(公车上书的内容——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3)宣传变法——扩大影响(创办报刊、组织学会)4)1898年6月光绪颁诏——明定国是,宣布变法(主要内容:政、经、军、文)5)戊戌政变——新政失败(光绪软禁瀛台,六君子血染菜市口、康梁亡命海外,新政措施尽废。)5.原因:1)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2)守旧势力强大3)康有为等缺乏行政经验4)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6.影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