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首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并背诵全文。2.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3.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4.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品味诗歌精炼的语言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学习重难点:重点: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学习过程:第一课时课前预习设计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课堂学习设计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解题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2)指导背诵。2.课文研讨。(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3.欣赏品味。.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四、自读《行路难》1.解题。《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五、布置作业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第二课时课前预习设计一、自主背诵《饮酒》、《行路难》二、流利朗读后三首诗课堂学习设计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解题。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3.质疑字词。4.全诗段意。(1)秋风破屋——惨(2)群童抱茅——悲(3)长夜难眠——哀(4)广厦庇寒—一愿5.赏析。二、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解题。读标题,介绍唐代边塞诗的特点。2.研习课文。(1)朗读,辨别节奏。(2)品味鉴赏。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3.学生朗读全诗,并背诵。三、自读《己亥杂诗》1.赏析。2.小结。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