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学问和智慧学习目标:一、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二、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三、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四、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学习重难点:一、明确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弄清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二、了解课文采用的多种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三、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一、导入:请你谈谈对“学问”、“智慧”两词的认识。(略)其实,“学问”和“智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的联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树立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一起学习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罗家伦的文章《学问与智慧》。二、预习检测:1、交流在预习过程中还未解决的问题(字、词、句均可),个体交流--合作探讨--解决落实,教师巡回指导。2、投影一字词音、形、义检测(略)。三、整体感知:1、理解文段是阅读理解整篇文章的基础,而理解文段最为关键的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段的主要内容,即找中心句。投影二中心句在文段中的位置有四处:开头、结尾、中间、自己概括。抓住文段的中心句也有四种方法:①从理解内容入手,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抓住中心句。②根据文段表达方式的类型,找出中心句。③利用文段中的提示性词语,找出中心句。④有时,文段的中心句不是整个句子的全部,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就需要从理解整个文段的意思入手,抓住中心句所在句子的关键语句进行辨析,最后确定中心句。大声自读此文,根据以上四种方法试着给每一段找出中心句。投影三(第1段: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第2段: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第3段;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第4段: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有缺乏智慧的书。读书也要智慧。第5段: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第6段: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2、从中可见,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同时也是文章的结论。)3、解题,理清文章的思路。(标题“学问和智慧”是一个并列短语,是全文的中心论题。作者针对中国教育存在的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对“学问”和“智慧”作出准确的解释,并阐述了“学问”和“智慧”两者的关系。最后,揭示中心论点,强调一种新的学习理念。可以说是思路清晰,有条不紊。)四、教学过程:㈠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1、既然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那么什么是学问,什么是智慧呢?两者谁更重要?自读第1段思考。(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反映人生、客观事物的工具。智慧是发现,是创造,是一种能力。)(智慧更重要。)《红楼梦》中的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事上,把人情世故弄懂,有一套应付本领的智慧更重要。2、学问与智慧是两个抽象深奥的概念,为了将这两个概念阐述得通俗易懂,易被接受,为了突出智慧比学问更重要,作者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来阐述的?(作者作了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将学问比作滋养人生的原料、铁,将智慧比作陶冶原料的熔炉、炼钢的电火。这些比喻贴切,是因为对学问与智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准确。)㈡研读文章的第二部分。1、学问与智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一定的联系,表现在什么地方呢?速读第3段—第6段思考。(①学问离不开智慧。②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2、为什么说“学问离不开智慧”?(①有学问而无智慧者,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②有智慧者,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为了证明“有智慧者,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这个观点,作者还列举了哪三个人的事例?(ⅰ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ⅱ达尔文创立进化论。ⅲ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3、为什么说“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①无学问的智慧,是浮光,是肥皂泡,浮光掠影,瞬起瞬灭。②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是探照灯,是珍珠泉的泉水,最靠得住,最为清澈,最可宝贵。)4、在这里,作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