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的燃烧教学设计一、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验能说出石蜡常见的性质;能通过观察说出石蜡在燃烧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变化,辨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能写出石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通过分组实验提高学生振荡液体、收集气体等操作技能。2过程与方法目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细致的观察,学会完整地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熟悉实验探究的流程,通过分析,得出真实可靠的结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实验教学情景的感知,学会关心燃烧与环保、燃烧与生命安全等问题,认识到实验成功的方式可以不止一种,培养学生发散式思维及创新精神。(2)在讨论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相互启发,体会合作交流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增强问题意识,敢于争论、敢于质疑;不唯书、不唯上,能发表个人见解。二、实验内容(附照片见文后)实验用品:过生日用的小蜡烛、大蜡烛、打火机、干燥(冷)的小烧杯、玻璃管、胶头滴管、澄清石灰水、玻璃片、湿抹布、吃药用的小塑料杯(用作蜡烛的灯帽)等。实验项目实验类型实验主要用品(1)“无根之火”实验教师演示实验蜡烛、铁丝网或石棉网、打火机等(2)蜡烛的性质探究实验生本探究实验蜡烛、盛有水的烧杯、打火机等(3)石蜡蒸汽的取出及点燃实验生本探究实验小蜡烛、玻璃管、止水夹、打火机等(4)“白烟袅袅”冷却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大蜡烛、直角玻璃管、铁架台(附铁夹)、盛有水的烧杯、打火机等(5)石蜡燃烧产物的探究实验生本探究实验小蜡烛、小烧杯、小集气瓶、玻璃片、打火机、澄清石灰水等三、实验教学设计思路设计思路:从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入手(实验导入)—白烟是什么?(小组讨论猜想)---怎么办?(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证明猜想)---为什么产生白烟?(小组分析、汇报结论)---解释导入时的实验现象(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总结归纳。教学重点:蜡烛燃烧过程的观察与现象分析教学难点: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及增强实验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主要教学策略:郭思乐生本教育模式与化学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实验类型:演示实验与生本探究小组实验相结合。四、实验教学过程[演示实验导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欣赏下面的实验:采用在燃烧的蜡烛烛芯上罩一个铁丝网的办法,铁丝网可以把上层的火焰熄灭,并用打火机点燃上方产生的白烟,可见一段火焰悬浮在半空中,随着烟的移动火焰还可以上下移动,给人以神秘的感觉。设计意图:悬浮的“无根之火”实验,将学生深深吸引,既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又能自然进入探究主题。[问题讨论1]这里的白烟是什么?具有什么性质?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吗?设计意图:这里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作出猜想、进而进入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猜想-查阅资料-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或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生1:白烟是石蜡蒸汽泠凝后的白色固体颗粒生2:白烟具有可燃性与石蜡固体相似生3:有可燃性的白烟一定是石蜡吗?生4:要证明白烟就是白色石蜡小颗粒,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石蜡的性质。[问题讨论2]以上4位同学回答的很好,那么石蜡有哪些性质呢?生1:我们小组认为石蜡的密度比水小,因为它可以浮在水面上,展示蜡烛漂浮于水中的实验。生2:从水中取出蜡烛边展示边说:这个实验我们还可以得出石蜡难溶于水的性质。生3:这只湿过水的蜡烛还能被点燃,既说明了石蜡具有可燃性又说明石蜡具有难溶于水的油性(刚点燃时,还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归纳小结]以上三位同学用实验的手段证实了石蜡具有的三种最常见的性质:密度比水小,难溶于水,具有可燃性。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学生对石蜡的性质猜想及设计实验和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等实验探究环节加深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推理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不迷信课本,不照单全收。[问题讨论3]石蜡具有可燃性,那么蜡烛又是怎样燃烧的呢?生1:蜡烛灯芯上的石蜡先熔化成液体再燃烧生2:我觉得是石蜡蒸汽在燃烧生3: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火焰来判断[实验2]每两个同学为一组,每组点燃一支蜡烛,仔细观察蜡烛火焰,可以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并作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