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欣赏佳词妙句;2、感受诗歌意境,领会诗歌情感。自学指导:1、作者及写作背景:岑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岑参的这首诗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2、自由朗读课文,标出加点的生字词,通过工具书自行解决。(检查落实)裘()衾()羌()掣()胡天()罗幕()角弓()瀚海()阑干()3、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将写景与送别的过渡句用“——”标出来。4、诗人还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哪些句子表达了这种情感?5、结合注释疏通文意。6、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联系?7、同学们自选角度,用一句话将咏雪(景)与送别(情)联系起来。比如:雪是寒冷的,友情是炽热的。8、本诗的千古名句是哪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9、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迁移训练:1、对比阅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者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两首诗的异同。(附原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毛。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报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相同点是:不同点是:2、读一读,背一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自学指导: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5、依依不舍(1)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2)轮胎东门送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6、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情。7、雪是洁白的,朋友情是纯真的;雪景美丽得令人温暖,朋友情真挚动人;雪中生活是寒冷的,朋友的归途令人担忧;雪中的生活是艰苦的,它令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盼望归去;纷纷大雪,是不是上天为朋友归京而献上的贺礼?奇丽的边塞雪景,是不是为离请别意抹上了军人的豪迈?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9、以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真挚而复杂的感情——对北国风景之赞叹,对灿烂春光的憧憬,对友人之惆怅,对故乡之思念。迁移训练: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都无固定的格式,篇无定向,诗以要表达的内容而定;都一写气候景物开篇都将写景与叙事容为一体;都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情怀。不同之处表现在:〈〈茅草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七字句为主,间以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杂错;叙事故事性强;抒情强烈而深沉,艺术结构严谨,层层推进,埋下伏笔,最后直抒胸臆,过渡自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七字句,句式整齐,叙事简洁,抒情含蓄而典雅,四个“雪”字(送别前雪景、饯别时的雪景、临别时的雪景、送别之后的雪景)一线串珠,章法严谨而又富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