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电气时代的来临》教学过程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复习提问每当同学们打开电灯读书、打开电视看节目,或者使用微波炉的时候,我们都需要什么呢?请学生再举几个日常生活中常发生的类似的例子。那么电这个奇妙的东西是谁发现的呢?它的发现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什么时代?它对我们的生学生发言、举例课题第17课电气时代的来临设计思路学生分析基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学生对科技革命对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课文中的隐性知识内容,学生不易理解,因此需要教师进行阐述解释。以更多的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的理解力,形成共识。教材分析本课讲述的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兴起的历程。教科书从人类对电认识的过程和电力取代蒸汽作为主要能源以及电的一系列重要发明三方面阐述了电气时代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能源领域的巨变和围绕电的发明是本课的主要内容,难点是认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人类对电的认识过程和应用历史,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及特点。2.讲述发明大王爱迪生的故事,培养语言表达能力。3.说明电作为新能源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及对世界的影响。过程与方法利用教科书的小字、史料、插图及人物肖像或其他教学资源,充分展现课文中有关电气时代的特征和科学家的贡献,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电气时代的来临对世界带来的深刻变革,从中感受科技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性。学习爱迪生等科学家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以及勇敢创新、不畏艰难、不惜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这一重要道理。认识人类文明的演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都市在生产力进步的基础上实现的重点能源领域的巨变和围绕“电”的发明。难点认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教学策略1、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以导为主的教学法,读、讲、议结合。采用多媒体手段,显示和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家用电器图像,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2、创设情境。教师准备:根据内容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影像资料,创设情景,铺设好情感场景,使学生在音、形、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思想上产生强烈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动机。3、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收集有关发明大王爱迪生故事;学生进行家庭电器调查。质疑问难,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同时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建构夯实了基础。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以学定教”,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4、自主学习:采用“先学后教”等教学模式,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线索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中发展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5、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组合,就解决某一问题进行学习合作,他们之间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产和生活又产生了什么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导学新课导学新课第17课电气时代的来临人对“电”的认识能源领域的巨变课件显示课题、课标、学习重难点、导学提纲、预习检测。教师检查学生完成预习检测情况。1.人类对“电”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小字部分内容,找出人类认识电的过程?(课件显示:人类对“电”的认识过程,视频显示电磁感应现象)2.在电能的利用上,先后出现了哪些发电机?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形成两点认识:(1)有时人类对某种自然现象或规律的认识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还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但每一项科学技术的发现或发明都是在继承和发展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的,是一个承前启后、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过程。(2)科学研究对生产不仅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还有正确的指导作用。)1.为什么19世纪人们对“电”的认识和利用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师生共同归纳,课件显示)2.这次工业革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课件显示,教师讲解)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什么?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课本中的一句话:“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为核心的革命。”这句话的含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