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课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3.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重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2.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学习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作品形象的精神品质。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并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教材助读(一)作品链接《夸父逐日》出自《山海经》。《山海经》共18篇,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共工怒触不周山》出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二)文体链接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与自然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预习自测1.《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体裁)。2.给加点字词注音。夸父()颛顼()()水潦()3、翻译加点词。(1)逐走(2)欲得饮(3)饮于河(4)大泽(5)邓林我的疑问课内探究学始于疑1、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2、这篇神话故事的主题是什么?3、请你概括第二则则神话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质疑探究1.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2.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3.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4.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5.请你用自己的话根据文章的主旨。6.如何理解文中结尾的两句话?当堂检测课内语段阅读(一)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1、解释加线字词(1)逐日()(2)逐走()(3)入日()(4)欲得饮()(5)饮于河渭()(6)河渭不足()()(7)北饮大泽()(8)弃其杖()2、翻译重点语句(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2)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3、作为成语典故,“夸父追日”常用来比喻什么?(二)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1、解释加线字词(1)昔者()(2)怒而触不周山()(3)地维绝()()(4)故日月星辰移焉()()(5)地不满东南()(6)故水潦尘埃归焉()()2、翻译重点语句。(1)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2)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3、问答题: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课后反思25、短文两篇预习自测略学始于疑1、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2、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挑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3、起因:“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经过:败后怒触不周结果:日月星辰移位质疑探究1、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2、①积极意义: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②消极方面:比喻自不量力。但这种理解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3、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