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2.理解本文的寓意。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4.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迁移、深化,学习愚公精神。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语感。2.学习本文的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1.播放音乐《愚公移山》。2.这首歌曲改变自家喻户晓的《愚公移山》的故事。1945年毛泽东在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也提到过愚公移山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二、展示目标三、预习检查四、自主学习1.听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字音,并作勾画批注。2.结合注解,逐字逐句理解字义、句义,并将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归纳每一段的意思,并在书上做批注。五、合作交流第一步:就“自主学习”中自己不能理解字义、词义、句义等,与同桌讨论解决。第二步:与同桌讨论,还不能理解字义、词义、句义等,在组长的组织下,小组讨论解决。第三步:组长归纳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安排小组成员,在全班“展示”时提出来。六、展示点评1.质疑释难。分小组逐段,提出不能理解的字义、词义、句义,由其他组解答。安排如下:(1)第一段:第1、7组;(2)第二段:①“北山愚公者……杂然相许。”第2、8组;②“其妻献疑曰……始一反焉。”第3、9、12组;(3)第三段:第4、10、11组;(4)第四段:第5、6组。前一组提出疑难,后一组(也不仅限于指定的小组)解答。教师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的点拨。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归纳每一段的意思,并在书上做批注。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教师把握】课文有四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故事背景。句句都与下面的情节有关:“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其中“方”和“高”,极言移之不易;“本在”这一句为后文山被移埋下伏笔。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这一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和发展,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段首到“隐土之北”)这部分是故事的开端。由“面山而居”,引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说明愚公移山的原因。“聚室而谋”说明愚公想到就做。“杂然相许”说明众人是坚决支持并积极为愚公献计献策的。“杂”突出众人热情之高,场面之热烈。“杂然相许”后的“献疑”是情节中的“微波”,愚公之妻“献疑”:“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都是她的真实想法。她虽“献疑”但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妙就妙在众人的答疑,“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从中突出了路途的遥远。第二层:(至段尾)略写移山的情景,是故事情节的发展。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月老的老,小的小。“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说明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移山行动中,邻人孤儿“跳往助之”,“跳”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和热心参与的态度。写幼童参加移山,有深意,这也与后文中的“智叟”形成了对比。“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以“一返”作结,还从侧面写了移山之艰难。由此看来,要搬走两座大山,确实困难重重。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观点,是故事情节的高潮。智叟“笑而止之”,自作聪明之态。智叟出语句句都是讥笑与责难,“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愚公闻智叟之言“长息”,说明他早已是胸有成竹。他在批驳智叟的话里说得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顶真”的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