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我国大型养路机械的发展历程在列车长时间运行和自然条件作用下,铁路线路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形或损坏。为了确保列车安全、平稳、快速运行,延长线路各组成部分的使用寿命,必须加强线路的养护和维修工作,使线路设备经常保持良好状态。作为铁路工务部门基本任务的铁路线路养护,成为铁路运输组织体系中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成为确保运输安全、运输效率、运输服务的前提。铁路养护工作不到位,一切便都无从谈起。我国铁路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百余年来,铁路养护手段随着铁路事业的整体进步,亦得到了飞速发展,从纯粹的人力到小型机械化,再到大型机械化,铁路养护手段发展的历史,就是铁路百年史的缩影。60年代以前:人力养护百年铁路,百年血汗。中国早年的铁路养路水平很低,至少到上世纪60年代以前,铁路线路养护基本上靠的是人力。一到铁路线路需要修理的时期,养路工人就扛起洋镐忙活开了。“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正是养路工人的真实写照。养路工人的工作量极其繁重,最主要的原因是铁路线路养护的工作对象过于笨重粗大。我们可以按照最低的标准进行简单换算:按照每米50公斤计算,一条12.5米长的钢轨重达625公斤;而按照每个工人在正常情况下能够搬得动50公斤重的东西换算,仅搬动一条12.5米长的钢轨就需要10多个工人。这仅仅是换轨一项,而更换一公里钢筋混凝土轨枕,就需要10辆50吨的车皮来运输;清筛一公里道床,就需要800个至1000个工人劳作一天。有人计算过,捣固枕木时用的重达4公斤多的洋镐,一个工人每天大概要举起2500次之多,累计举重至少10吨多。人力养护线路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作业质量不高。随着铁路事业的发展,铁路养护工作在上世纪60年代之后,迈出了艰难的步伐。60至80年代:小型机械化上世纪60年代之后,为适应铁路快速、重载以及轨道结构重型化的技术发展,各国铁路竞相采用大型养路机械。到80年代末,发达国家的铁路已基本形成以大型养路机械为主要作业手段的格局。在此阶段,我国的铁路养护事业亦在探索多年之后,迈出了艰难的一步,开始在工作中使用小型机械,摆脱了完全依靠人力进行铁路养护的时代。铁路线路养护的基本作业有起道、拨道、改道、调整轨缝、捣固、清筛等。而这其中,捣固、清筛等作业又在铁路线路日常维护中最容易看到。捣固镐和清筛机是我国最早采用的专门用于线路捣固和清筛作业的小型养路机械之一。捣固镐具有一操一、一操四等机型,顾名思义,就是一人可操作一把或四把捣固镐。这种机型后来被持久保留下来并使用至今的,是被称作小型液压捣固机的养路机械,由电动机或内燃机作为液压系统的动力,在养路工人的操作下,对轨枕进行捣固。机械可架在轨道上推行,两台为一组,一次完成一根轨枕的捣固。小型枕底清筛机是不需封锁线路、只需列车慢行通过的另一种小型养路机械,适应当时国内铁路作业方式的特殊要求。机械安装在轨道下,通过电动机驱动,实现对线路道砟的挖掘、清筛、输送回填等功能。这个机械可自动走行。专用于起道、拨道、钢轨打磨、调直的机械,也是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后使用较多的一种小型养路机械设备。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我国铁路养护作业机械化程度已经达到30%左右。这些设备的使用,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而且减轻了养路工人的劳动强度。为了适应发展步伐,工务段普遍设立了机械化工队和养路工区,配备了以单项、小型为主的养路机械,如捣固机、扒砟机、边坡回填机、液压起道机等,这是当时机械化作业的重要力量。80年代末至今:走向大型机械化我国铁路养护走向大型机械化是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进入80年代之后,随着我国铁路运输密度的加大,繁忙干线的维修工作采用传统的方式和手段已无法完成。与此同时,轨道结构的日益现代化也向养路机械的作业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养路机械化工作不可避免地迎来了变革。1983年6月,由当时的铁道部工务局等单位组成的中国铁路大型养路机械考察订货组,赴奥地利、瑞士和德国对欧洲铁路大型养路机械的运用情况进行了考察,并于是年7月中旬在奥地利同普拉塞公司签署了RM80型道清筛机、08-32型起拨道抄平捣固车、DGS62N型道床动力稳定车以及S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