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核安全文化塑造核工厂形象培育核安全文化塑造核工厂形象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综合反映,代表企业的整体素质,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支撑。建中化工总公司(简称“建中”)建厂35年来,在研制和发展军核品生产的长期实践中,不仅为国家创造了物质财富,增强了国防实力,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了“一切求更好”的企业理念,“敬业报国、求精创新”的企业精神,”领先国内、赶超世界”的企业目标,并创作了厂歌《建中之歌》。企业文化的构建,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了企业的改革发展。工厂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国防科技工业第二次创业标兵单位、四川省优秀企业和四川省最佳文明单位等称号。抓住机遇,实施企业文化战略国家80年代初的国防工业战略性调整,军品停产、限产,军工企业实行军转民。垄断、封闭性的核工业面临着重大的历史转折,企业将改变以往发展靠国家,效益靠政策的状况,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建中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军转民16字方针,义无反顾地开始了第二次创业,明确了“以核为主,军民结合,多种经营”,作为企业发展的基本方针。1991年,厂第四次党代会确立了“奋战三年,奠定核电元件基础,实现民品规模效益;再战两年,全面建成以核为主,军民结合型企业”的发展战略。面对连续数年的政策性亏损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一种强烈的失落感笼罩在职工心头。工厂领导深刻认识到,硬件的投入固然必不可少,但用邓小平同志的”机遇论”和“发展论”统一思想,系统地构建一套具有建中特色的、跨世纪的企业文化,将是决定工厂能否再创辉煌的一项战略性工作。于是,这项由领导倡导、具有前瞻性的、充满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在全厂广泛开展。确立企业理念,重构企业精神和企业目标企业理念是企业的灵魂,企业的生存,其实就是一种理念的维系,以及大家对这种理念的认同。“一切求更好”企业理念的形成,是建中建厂35年来,在贯彻军品生产“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稳妥可靠、万无一失”传统作风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是工厂生产经营以及各方面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80年代末,工厂抓住我国发展核电的机遇,发扬“开拓、创新、求实、奋进”和“背水一战、志在必得”的精神,建成了我国目前唯一的压水堆核电元件生产线,为秦山核电站生产了首炉质量优良的核燃料组件及相关组件,填补了我国核电燃料元件制造空白。90年代,全厂职工又以“一切求更好”的标准,建成了90万千瓦大型核电元件生产线,为大亚湾提供了多批质量优良的换料组件。多年来,“一切求更好”的企业理念已被职工认同熟记,并逐步成为全厂职工的共同价值观。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最深刻、最形象的反映,是凝聚职工的精神支柱。“敬业报国、求精创新”的企业精神,是建中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培育形成的,是企业根据自己在竞争中的定位和使命所确定的。无论是过去为研制“两弹一星”所作的工作,还是现在为核电发展和民品开发,无尚荣光的事业决定了建中人必须以民族昌盛为己任,敬业勤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只有把本职工作和人生追求与实现报效祖国的理想紧密联系,才能获得强大的力量源泉和恒久的信念支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确立切实可行并具有吸引力的企业发展目标,可以起到凝聚人心、激励斗志、增强企业活力的作用。在确定了建中“技术创新战略,军核民管理格局、资本运作形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思路之后,厂党政主要领导响亮地提出了“领先国内、赶超世界”的企业总体目标。并制定了2001-20xx年的中期发展目标:提高核电元件生产能力,重点发展先进的高燃耗核电燃料组件技术,20xx年前建成国际先进水平的核电燃料元件厂;主要民品生产和开发保持国内先进水平,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以核为主,军民结合,多种经营,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的现代企业。实施形象工程,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形象已成为与企业人、财、物并重的四大资源之一,良好的企业形象能为企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工厂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的方针,结合企业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