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政府政策执行梗阻资料总结一、政策执行梗阻的表现政策执行梗阻,是指同一政策由于受不同执行主体和其他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而使政策变形走样,导致政策执行时结果与政策目标、政策内容不一致,进而造成政策失真、效应流失和政策失败的客观社会现象。政策执行梗阻有多种表现形态,一般可概括为以下几种:1.政策敷衍。公共政策执行者在执行中只做表面应付,并未采取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在组织、人员、资金等方面没有真正到位,只制定象征性的执行措施,或执行起来虎头蛇尾、前紧后松、敷衍塞责,使严肃的政令在形形色色的花架子下变成一纸空文。2.政策附加。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加进原来政策所没有的内容,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目标、力度超出了原来的要求,从而使原政策不能到位,导致政策扩大化。政策附加的主要特点是执行者在原政策的基础上自行设置“土政策”,打着结合地方实际的旗号另搞一套,自行其是,谋取私利,从而导致政策变形。3.政策执行形式化。政策执行的基本准则在于维护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而政策执行形式化就是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执行者由于各种原因只做表面文章,并未采取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或只做宣传而不务实际,将政策束之高阁,使政令在形形色色的花架子下成为一纸空文,导致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尽失。正如荷兰学者布雷塞斯和霍尼赫所言:“地方政府假装合作,而实际上并未合作。在实际执行中,这种情况包括口头上支持中央政策,或以书面形式表态,但没有按照中央政府的期望做任何事情。”4.政策执行局部化。政策执行局部化是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执行主体根据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观的需要,对政策原来的信息和精神实质进行过滤和曲解,对自己有利的部分就贯彻执行,不利的部分就进行过滤乃至舍弃,致使原政策内容残缺不全、面目全非,无法真正落到实处。第1页共29页5.政策执行扩大化。政策执行扩大化是指政策执行者在执行政策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在原政策上粘附一些原定政策所没有的内容,打着贯彻上级政策要结合实际的旗号,自行其是,把本不可行之事变为可行之事,从而使政策执行严重偏离原定的目标。6.政策执行全异化。政策执行全异化是指在执行者执行政策过程中,如果政策执行者对于所执行的政策缺乏认同感,特别是当政策本身与政策执行主体之间出现利益矛盾和冲突时,执行主体就会利用政策规定的抽象性,在执行过程中换入与原政策目标表面上相符,实际上不一致的执行措施进行替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这种典型的政策执行梗阻现象。7.政策执行停滞化。政策执行停滞化是指政策执行者在执行政策过程中,不是对上级的政策进行认真理解和领会,更不是结合本地、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而是从本人、本地、本部门的利益出发,不愿意付出政策执行成本、不愿意承担政策执行风险,消极被动、坐等观望,缺乏创新意识,往往“上级推一推,下级动一动。”从而使政策执行错过最佳良机,影响政策目标的实现。二、基层政府政策执行梗阻为什么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首要解决的问题。(一)从政策执行梗阻的恶果看政策是现代政府输出的主要产品,是实现政府与社会互动的基本纽带。政府正是通过制定和执行一系列的公共政策,来实现其管理公共事务、分配社会利益、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尤其在现代社会,政策因素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领域,能否制定出并有效地贯彻切合实际的政策,已经成为衡量一个政府能力大小、强弱的重要标准。作为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政策流程主要包括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监控、政策评估和政策终结等若干阶段。其中,政策执行无疑是政策流程的中心环节,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政策问题能否解决、政策方案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再好的政策也只有通过有效的执行才能发挥其作用。以致美国政策学家艾利森曾宣称:“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第2页共29页取决于有效的执行。”然而,如同人们创作的其他作品一样,政策执行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当我们在强调政策执行的重要性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在我国政策执行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诸如“有令不行、有禁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