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的反思:反思材料转型中的我1980年,还是四川美术学院学生的罗中立以油画《父亲》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中获奖而一举成名。在这幅作品成为当代中国名画的同时,青年美展也在美术界成为了极具分量的展事。时隔28年,当罗中立等人已经成为当今画坛的中坚之时,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在奥运之际开幕了,这次展览积聚了当代大多数符合主流展事创作要求的新一代青年画家的作品。但是时过境迁,在当代多元文化的语境之中,青年美展的影响力已经今不如昔,在极度发达的资讯浪潮之中,对于已经适应了信息化了的人们而言,这仅仅是一个瞬间的新闻看点。20XX年12月,在上次青年美展的主角还未退出青春阵营时,第四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又在中国美术馆拉开了帷幕。这次青年美展按照国、油、版、雕、漆及水彩、水粉、综合艺术的画种进行分类。展览的前言写到,此展收到9127件作品,选出526件入选作品,其中优秀作品128件,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展览对于当下青年美术主流创作群体而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美术创作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一个时代借助于图式展示审美追求和时代精神的中介。因而,通过第四届青年美展的展示可以反观时代的审美与精神,从而可以检讨艺术创作的得失。下面按画种略谈观感。失落古典精神趣味的国画展览的国画作品中工笔画占大半以上,其他写意画也是画得非常工整。整个国画部分的作品给人的观感就是越工整细腻,越具有视觉冲击力就越能够获大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如北京作者王冠军以都市俊男为题材的工笔人物画《今夜不回家》,湖北作者李传真以农民工为题材的《在路上》。唯一略微放笔直取的一张写意作品就是浙江姚晓东的花鸟画《秋日私语》。展览中工整绘画大行其道,写意在式微。当然,画得工整细腻也并非不是好事,它至少拓宽了中国绘画的表现能力和表现技法,对于艺术史而言是有一定贡献的。然而,具有权威性的国家级大展对工整细致刻画、追求视觉效果的国画作品的推举,实际上是对中国画创作中的一种价值观第1页共4页的张举,这势必会对当下国画创作起到一种示范性作用。凡是学过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人都知道,中国绘画历来都主张写意精神的表现,尤其是北宋文人画运动之后,更是标举写意精神的传达,明确反对精工制作,作为社会精英的文人阶层在历朝历代不同版本的画语录之中反复强调的就是文人画写意精神,以区别于画工画,乃至院体画。这种累积千年的画学思想、审美精神实际上也就是中华文化中最为高级的美学标准。可是,历史发展到了今天,传统美学精神却彻底地失落了。在展览中,充满制作气的工笔画大行其道,写意画也在方法上趋向工整。这种古典精神失落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限于篇幅,不能展开,这里仅作为一个问题提出。另外,工笔画发展迅猛,这个展览上的各类工笔画法恰好构成了当下工笔画发展的不同方向的各种案例,也是各教学机构工笔画教学成果的展示。对于青年画家来说,老师的绘画风格是普遍存在的,这些国画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许多名师风格的作品,这也将成为一个问题——年青画家如何走出老师的影响而自成一体。写意与写实并存的油画在国画创作越来越向写实油画靠近的同时,很多油画作品却越来越多地融入中国的传统写意精神。广东画家段远文的《故园》便是采用类似于国画大写意的笔触酣畅淋漓地表现江南园林,在亭阁之中几个古装人物的造型则是来自于傅抱石的笔下。河南画家孟新宇的作品《乡野梦境》和北京画家杨澄的《品石黄山》则是以山为题材,在造型和意境上和中国山水画如出一辙。中国画倾向的油画作品在展览中还有很多,这表明了外来画种油画在中国经过百年来的发展,中国本土化的油画面貌逐渐形成,其中的核心就是融入了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注重意象性表达。更为可喜的是,油画的丰富表现力和色彩优势更加拓展了中国精神的表现。写实油画在此次展览中占有半壁江山,从题材上来说,对于生活的真切表达是写实油画的生命,这一点,恰是年青画家的擅长。他们对于生活敏感而且怀有真情,将视角投向普通的民众、常见的景致,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精神,很多现实主义第2页共4页的写实作品表现出的主题让观者感动。如江苏作者陈国英的作品《香飘飘》表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