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第一篇。《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我们企盼着幸福有一天会来到身边。它会伴随着我们,直至我们生命的结束。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而爱情,最绚烂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了痛苦的深渊。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对爱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爱情而活。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弗伦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十分肤浅。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龙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弗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己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己进一步爱这个女人。被爱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幸福,而快乐始终赠与那些无私的爱者。可是,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安娜和弗伦斯基的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安娜想起了家庭和道德,弗龙斯基想起了责任和义务。道家说,无为而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当在爱的纯洁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时候。这种爱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没有是非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争。安娜是另外一个人的妻子,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是社会希望她恪守道德的人。在爱情的对面。安娜和沃伦斯基的相逢,就像石子投入湖水,一层层的涟漪荡漾开去,成就了结构恢宏,涵盖广阔又不失细腻的画卷–是画卷,不是画面,因为阅读过程中你几乎可以看到一双大手缓缓拉开帷幕,抽丝剥茧地向你耐心地讲述爱情,伦理,婚姻,政治,生死和因果。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大智若愚的写作方式,第1页共18页叙事当中没有时空颠倒,没有人称转换,几乎没有任何花样和技巧,托尔斯泰老老实实地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即不是上帝,也不单纯是看客,讲述一切是怎么开始的,又怎么结束。而他笔下的人也老老实实地生活,恋爱,争吵,思考,分分合合,跟现实生活一样,有时候平缓的让人不耐烦,有时候又充满了匪夷所思的转折,就像一条大河,平缓,宽阔,深沉而又神秘。整本书的结构又不可谓不精巧,安娜和沃伦斯基在舞会上火星撞地球一样的偶遇,从起因到结果,几乎没从安娜和沃伦斯基的角度正面描述过,可是最没有想象力的读者也不难理解这是一场怎样的相逢。安娜和列文两条线索,两位主角,也几乎没有过任何正面交流(除了安娜自杀前的一次),却共同串起了一幅跨越莫斯科,彼得堡,乡间,国外,跨越一百多年前的俄罗斯的政界,社交界,农村和学术界的浮世绘。无怪乎有人说托尔斯泰是位杰出的建筑师。文中的主角安娜是一个美丽端庄、高贵典雅、聪慧善良、自然真诚、又富有激情的贵族妇女,她有着令人无法抗拒的美貌和深刻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思想、感情、才智、品德等方面都远远高于当时一般的贵族妇女。安娜的优秀和不同凡响首先在于她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个性解放、生命意义、爱情自由的渴求。“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这是觉醒中的安娜的坚定的呼声。她爱上渥伦斯基后,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辉而且要把幸福发散给别人的神态”,这是一种自己幸福也希望别人幸福的崇高境界。她对爱情自由的执着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对生命意义的尊重,对个性解放的要求,她自我意识的觉醒,反映的是时代的进步,是对束缚女性思想的道德观念和宗法制度的挑战。从这个角度看,安娜确实是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贵族妇女。其次安娜的优秀在于她勇敢、顽强的斗争精神。她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是整个贵族社会的叛逆者,她面对的并不是卡列宁一个人,而是她赖以生存的整个上流社会。她大胆地冲破社会舆论的压制,公开追求自由的爱情,她用她的高傲和勇敢抵抗着上流社会的诽谤和侮辱,表现出她性格中坚毅、勇敢的精神。安娜的追求不仅是执...